《科创板日报》8 月 19 日讯(记者 余诗琪)今日,小米集团交出 2025 年第二季度以及上半年的成绩单。公司二季度总营收达到 1159.6 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 30.5%,环比提升 4.2%,创下单季历史新高;经调整净利润为 108 亿元,同比增长 75.4%。
今年上半年,小米集团总营收达到了 2272 亿元,同比增长 38.2%,而净利润则达到了 228.3 亿元,同比大增 146%。截至 19 日收盘,小米港股股价报 52.4 元,跌 1.23%,总市值为 1.36 万亿港元。
具体来看,三大业务板块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智能手机在全球化布局中夯实基本盘的同时重押超高端市场,IoT 业务凭借大家电放量实现高速增长并发力海外,智能电动车正加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汽车、IoT 同创新高
汽车和 IoT 业务已经成为小米集团新的增长引擎。
二季度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 213 亿元,较去年同期收入增长 233.9%,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 18.3%。
在电话会上,小米集团管理层将汽车业务的增长主要归因于交付交付量和平均售价(ASP)的双重提升。据其介绍,今年上半年累计交付汽车 15.7 万台,在 7 月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了 3 万台。
与此同时,单车平均售价由 23.83 万元升至 25.36 万元,环比增长 6.4%,主要因定价更高的 Xiaomi SU7 Ultra 车型交付占比提高。
量价齐升,汽车业务亏损也在逐步收窄。今年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为 3 亿元,较上一季度减少了 2 亿元。管理层在电话会上表示,今年下半年,小米汽车有望在单季或是单月实现扭亏为盈,这是下半年的重要目标。
按照管理层的规划,汽车业务的核心就是 " 交付 ",依然在向全年实现 35 万台汽车交付的目标努力。
在 IoT 业务上,小米的表现同样亮眼。今年二季度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总营收 387 亿元,同比增长 44.7%。
智能大家电扛起了 IoT 业务的增长大旗。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 540 万台,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超过 60%;冰箱产品出货量超 79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 2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 60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 45%。
在电话会上,管理层还明确提到,今年是大家电的 " 出海元年 "。 在一、二季度,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已经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实现销售和服务的闭环。三季度,小米集团计划开拓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大家电市场。
短期目标上,管理层希望 2026 年在海外市场大家电业务出货量能达到百万量级。
手机业务受低价冲击
占比最大的手机业务在今年二季度收入为人民币 455.2 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 10 亿元,相比于一季度的 506 亿元减少了 10.1%。
手机业务的营收下滑,并不是因为出货量降低。事实上,小米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 8 个季度正增长。营收下滑主要是受到了低价冲击。财报显示,小米的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由 2024 年第二季度的每部人民币 1103.5 元下降 2.7% 至 2025 年第二季度的每部人民币 1073.2 元。
因此,在电话会上,管理层格外强调了提升 ASP。大方向上,管理层表示,今年开始,中国市场的高端化是重中之重,而且重点将从 4000 元到 6000 元的高端区间,转移到 6000 元以上的超高端区间。
在中国市场,管理层提到将通过两大核心策略驱动增长:一是持续推进新零售门店网络扩张与现有门店效能优化,提升渠道渗透率;二是智能汽车业务成功带来的品牌势能外溢,会显著拉动手机等主营品类的高端化进程,形成明确的协同效应。
在海外市场,小米的战略针对不同区域特征与发展阶段,将实施不同的策略。在东南亚、欧洲等成熟市场,会聚焦产品结构升级与利润优化;在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当前份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坚持规模优先策略抢占增量。
按照管理层的规划,小米的全球手机业务今年全年出货量预计 1.75 亿台。未来,小米的目标是进入 " 两亿俱乐部 ",即小米、苹果、三星三家公司的手机年出货量达到 2 亿台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