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磅消息
9 月 1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将于 2025 年 9 月 22 日(星期一)下午 3 时举行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 " 十四五 " 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二)券商最新研判
中银证券:产业趋势延续,重视市场内部高低切换
1、科技无需悲观,AI 行情配置重视 " 高低切 "。AI 产业链 9 月以来调整较为明显。但当前 AI 产业趋势正在形成,成为市场行情的重要主线,海外算力景气度持续验证,国产算力正在形成从产业突破到业绩初步兑现的产业闭环。短期调整无碍长期上行趋势,反而贡献产业链内部 " 高低切 " 配置机会,国产算力、AI 端侧、AI 应用等仍具备较高配置性价比。北美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强劲,算力需求旺盛。自 2024 年以来资本开支持续维持高增长之下,算力产业链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
2、AI 应用:海外应用进入业绩验证阶段,海外映射行情开启。大模型能力初步支撑 AI 商业化拐点,部分垂类 AI 应用商业模式率先落地,业绩进入兑现期。当前 AI 应用正处于商业化拐点,从 AI 应用需求的直接反映指标 Tokens 消耗量来看,AI 应用需求正在加速增长。AI 产业链投资风格转向中大市值。AI 产业链风格从中小市值转向 " 机构审美 " 的中大市值。AI 产业链内部风格转换趋势愈加明显,行情风格从中小市值逐步转向中大市值的 " 机构审美 "。
3、医药:" 出海 + 政策 " 双轮驱动,创新药业绩持续回暖。国内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创新药行业提供了支撑。我国创新药热潮涌现,2024 年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达 48 种,是 2018 年的 5 倍以上;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等将创新药纳入保障范围;加速进院,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
4、新消费:经济结构转型催化新消费趋势,行业景气持续验证。2024 年以来,新兴消费景气趋势验证加速,行业营收增长呈现上行趋势,伴随业绩验证,市场行情也持续向好。在消费趋势上," 性价比 " 消费、" 娱乐经济 "、户外运动均具备较优的投资机会。
5、军工:预期兑现告一段落。进入 8 月中旬后,军工行业相对收益有所减弱,这与我们统计的重大事件节点前,军工行业面临一定预期兑现有关。伴随 " 九三阅兵 " 的结束,重大事件带来的预期兑现交易或贡献更好的布局机会。
6、机器人:特斯拉机器人产业再迎积极催化。据报道,北京时间 2025 年 9 月 5 日晚间,特斯拉公布了即将在 11 月股东大会上接受投票的提案文件。新的阶梯式薪酬方案将最多授予马斯克额外 4.237 亿股特斯拉股权。盈利目标方面,调整后 EBITDA 目标从 500 亿美元起步,最高目标为 4000 亿美元,接近当前的 24 倍。
(三)券商行业掘金
国盛证券:AI 基建打开新空间,供需紧缺持续,存储迎上升大周期
1、AI 需求如火如荼,重视企业级存储升级趋势。企业级存储 2025 年市场规模约 878 亿美元,2024 年 -2028 年 CAGR 约 18.7%。AI 需求持续加码,capex 指引高速增长,AI 服务器单机内存价值量相比 CPU 服务器显著提升,AI 服务器的存储价值量是传统 CPU 服务器的翻倍以上,此外,SSD 向 pcie5.0 升级、数据中心 SSD 向 QLC、SCM 等前沿领域迭代,DDR5 渗透率的提升及 MRDIMM 的推出等也彰显了 AI 趋势下,企业级存储的升级趋势。随着 AI 需求的爆发,服务器存储整体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2、海外大厂调涨存储产品价格,存储迎上升大周期。AI 需求持续加码,供应端 DRAM 因为 DDR4 与 DDR5 切换以及 HBM 产能挤占及新旧制程切换影响持续收紧;NAND 端原厂利润率不可持续,修复已迫在眉睫,三星、美光、铠侠三家存储大厂同步缩减 128 层以下 NAND 产能,海外大厂调涨存储产品价格,看好存储供需紧缺持续,存储迎上升大周期。具体来看,NAND 端,闪迪对所有渠道及消费者客户的闪存产品价格调涨 10%,企业级 SSD 需求旺盛,国内供应受到挤占;DRAM 端,服务器内存条延续涨价,AI 浪潮进一步驱动供需紧缺。
3、存储模组厂商迎国产化大机遇,原厂颗粒供给至关重要。企业级 SSD 主要由主控芯片、固件以及存储介质构成,除晶圆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外,主控芯片、固件同样重要;企业级内存条主要构成为 DRAM、接口芯片以及配套芯片,因此 DRAM 颗粒的质量对内存条的性能更加的重要。在原厂减产、供需紧缺背景下,能拿到稳定、高品质颗粒供给的模组厂商有望充分受益于 AI 时代供需紧缺下存储升级 + 涨价 + 国产化三重 β,业绩弹性显著、估值提升空间广阔。
4、长存三期加速国产化,看好上游扩产 + 产业升级机遇。根据与非网 eefocus 援引 TrendForce 数据,从市场占有率看,预计 2025 年底合肥长鑫在 DRAM 领域市占率或增至 10%~12%;长江存储 2025 年一季度全球 NAND 市占率已达 8%,年底有望升至 10%。9 月 5 日,长存三期正式注册成立,上游扩产有望提速,此外,长江存储持有的混合键合专利数量与台积电相当,三期注册成立或将加速国内 3DNAND、3D DRAM 技术发展,看好相关设备材料公司发展机遇。
5、投资建议:存储模组:香农芯创、开普云(金泰克)、德明利、江波龙、佰维存储;存储芯片:兆易创新、澜起科技、东芯股份、普冉股份;半导体设备:中微公司、北方华创、拓荆科技、华海清科、芯源微、中科飞测、芯碁微装、盛美上海;半导体材料:雅克科技、鼎龙股份、彤程新材、安集科技、兴森科技、天承科技、联瑞新材、兴福电子、德邦科技、华海诚科;封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甬矽电子、汇成股份。
民生证券:昇腾路线图重磅发布,超节点全面赶超加速放量
1、9 月 18 日,华为全联接大会 2025 在上海启幕,华为正式发布算力超节点和集群,同时华为公布了昇腾 AI 芯片未来三年详细产品规划。昇腾 AI 芯片路线图重磅发布,逐年升级加速追赶。路线图显示,华为在今年一季度已推出了昇腾 910C,后续将在 2026Q1 推出昇腾 950PR,2026Q4 推出昇腾 950DT,2027Q4 将推出昇腾 960,2028Q4 推出昇腾 970。从时间节奏来看,昇腾后续将保持每年 1-2 次的全新升级:此次更清晰、更长期的芯片战略规划正式拉开了以昇腾、寒武纪为首的国产算力公司与英伟达在高端 AI 市场正面竞争的序幕。
2、超节点成为 AI 基础设施建设新常态,内部互联能力成为重中之重。从大型 AI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方向看,超节点已经成为主导性产品形态,并正在成为 AI 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常态。华为在 CoudMatrix384 超节点基础上,还将推出 Atlas950SuperPoD 和 Atlas960SuperPoD,分别支持 8192 及 15488 张昇腾卡,将于 2027Q4 和 2028Q4 上市。此前市场更多关注芯片算力,但伴随 Scale up 产业趋势崛起,超节点内部的互联能力成为重中之重。此超节点已经重新定义 AI 基础设施的范式,内部互联能力更是龙头厂商坚实的护城河。
3、超节点速率大幅提升,功率迎来新挑战。超节点作为 AI 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常态同样适用。对于功率方面,超节点单机柜功耗普遍突破 100kW,在算力密度指数级增加的情况下,对超节点机柜的温控和电源系统提出挑战。
4、投资建议:从芯片、超节点到互联协议,从开源开放到产业生态,华为在 HC2025 上展示的不仅是一系列产品,更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 AI 基础设施战略,当前国产算力崛起趋势已相对确定,建议关注:芯片 +HBM:中芯国际、通富微电、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精智达、华海诚科;超节点相关:1)全光互联:德科立、腾景科技、凌云光、光库科技、炬光科技;2)正交背板:深南电路、方正科技、南亚科技、博敏电子;液冷温控:申菱环境、飞荣达、英维克。
东吴证券:关注国产算力芯片发展,看好国产设备商充分受益
1、9 月 18 日,华为在上海全联接大会上首次公布昇腾 AI 芯片三年发展路线图,计划 2026 至 2028 年推出四款新品,并宣布自研 HBM 技术及超节点互联方案。国产算力芯片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
2、国内先进制程积极扩产,利好国产设备商:从先进逻辑来看,国内先进逻辑扩产超预期;从存储来看,按照技术迭代的周期,明年将迎来新的迭代周期。
3、高端 SoC 测试机市场广阔,国产突破进行时:SoC 芯片的高度集成性使其测试难度较大,例如不同功能模块间的交互测试、高速数据传输测试等,对测试机也提出了高要求,如需要具备多通道测试能力、较高的测试频率等,目前测试机以爱德万等为主,国内华峰测控、长川科技均在积极布局 SoC 测试机,与下游头部客户合作紧密。
4、算力芯片要求先进封装,扩产利好设备商:过去训练卡基本为英伟达独供,对应所需要的 3D 堆叠等先进工艺都由台积电进行代工;推理卡不一定需要 3-5nm 的先进工艺,在国产 12nm 工艺平台上也有很强性价比。后续国产算力有望均向盛合晶微等国产先进封装供应链倾斜,减薄机 / 划片机 / 键合机等设备商有望受益。
5、投资建议:(1)前道制程:刻蚀 + 薄膜沉积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量测设备中科飞测、精测电子,薄膜沉积设备拓荆科技、微导纳米、晶盛机电、某泛半导体设备龙头等。(2)后道封测:华峰测控、长川科技。(3)先进封装:晶盛机电、华海清科、盛美上海、芯源微、拓荆科技、德龙激光、大族激光。(4)硅光设备:罗博特科、奥特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