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小时前

沈嘉禄:漫步古南街的欣慰与畅想

十年前去宜兴采访江苏作家徐风,他的新著《布衣宗师——顾景舟传》刚刚问世。为了这本 " 非虚构 ",他投入三年时间,采访了七十多位顾氏后人和门生子弟。顾景舟晚年有三个愿望:一是办一场个人作品展,二是将自己一生的从艺经验、心得、观点编成一本《谈艺录》,三是出版一本个人传记。遗憾的是这三个愿望都未能实现。所以徐风写的这本传记,也算从另一条途径完成了顾老遗愿。

一个无风无雨也无晴的下午,徐风陪我走访蜀山之下、蠡河边畔的古南街。事先我做了功课,得知这条明清老街与宜兴紫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是宜兴紫砂的发祥之地,又是紫砂等陶器销往世界的 " 水上陶路 " 的起点,更是哺育紫砂艺术巨匠大师成长的摇篮。

不过徐风一路的侃侃而谈还是惊到了我:" 你能想象吗?明初制壶四大家时朋之子时大彬,是中国紫砂艺术发展史上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大师,他的‘三友居’就开在这里。清代嘉庆年间,杨彭年、宝年、凤年兄妹也住在这条街上,每天制壶不停方能应付开门七件事,茶壶烧好后直接放在前屋销售,当时这里都是前店后工场模式。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的审美范式,标志着文人介入紫砂壶的开始。清代末年的黄玉麟也在这里渐成大名,终老蜀山。进入民国后,程寿珍、俞国良、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陈光明、汪宝根等大家在这条街扎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李宝珍、汪宝根、范大生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南街及附近农村,俞国良是晚年才定居蜀山的。"

眼前徐徐展开的小街,略带弯曲,宽不足两米,由长石条铺成,历经两三百年,已被磨得相当光滑,两边挤挤挨挨是黛瓦粉墙的民居和店铺,多为单开间门面,偶尔有两开间的。从挂上不久的铭牌得知,至少有十几处老房子建于清代。虽然也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但建筑风貌稍逊苏、湖一带的秀丽端庄。徐风每到一处名人旧居,都会驻足细说一番。并提醒我:" 此处本非吟风弄月之地,而是抟土卖艺、养家糊口的所在。"

我一边想象着前辈紫砂大师在此行脚、喝茶、会友、交易的诸般情景,一边欣赏一家家正在营业中的紫砂壶的店铺,门前的小桌子上排满了紫砂壶和小摆件。想买上档次的,主人会将你迎入屋内,先喝茶,再摸底,最后出示宝贝。实木作台上有年轻人在拍泥片、打身筒,一招一式,似有家传,悠哉游悠,循序渐进,他们都是紫砂世家的后人。

宜兴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绕不开的精彩章节,且不说在丁蜀出土过战国、两汉的印纹硬陶和褐釉陶,即便从唐宋写起,剧情也相当生动。此时,中国人饮茶已经成为生活必需,而且形成了一套程式仪规。宜兴制陶具有天然优势,窑炉技术不断改进,松柴燃料充足,又有可资交通的陆路水网,这些都是成为陶瓷手工业街镇的前置条件。宋元以后,蜀山周边农业生产兴盛而窑场日渐衰落,宜兴却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紫砂矿源而实现逆生长," 陶都 " 呼之欲出。特别在进入明代以后,庶民生活节奏加快,饮茶方式必须简化,散茶冲泡走进千家万户,作为与之对应的艺术化茗器紫砂茶壶又在清代文人的直接参与下,加载了审美内涵,便横空出世,一跃而登上历史舞台。从此,宜兴紫砂壶作为成熟商品进入流通环节,造福民众,远销海外。

因一业独擅而成就一方繁华的例子在中国城镇数不胜数。宜兴依托长江、太湖、京杭大运河水系,与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工商业城市紧密相连,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紫砂茗器产地和陶器贸易集散地。蜀山也从普通的农村集镇演变为江南著名的手工业街镇,成为紫砂文化的发祥地。

走马观花虽然让我感慨,但感觉并不美妙,寂寞和荒凉叫人心有不甘。所幸的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古南街也许被有意搁置,逃过了大拆大迁命运,人文生态没有走样,阿弥陀佛!徐风笑着说:别急,政府正在做规划,原则上修旧如修,尽可能恢复它的风貌,保护名人旧居和著名商铺,通过发展文化旅游,让古南街成为宜兴的金边名片。

十年后的今天,有机会再访古南街,这次的观感让我欣喜不已。老街依旧,石板路依旧,老房子也还保留着当年模样,原住民还按照良好的生活习惯过着平静的日子。只是老建筑的骨架更加坚固了,开门营业的店铺增加了,游客纷至沓来,拍照拍小视频,业主无分老少,脸上都荡漾着笑容,沉睡后的活气在小街上涌动着,让枝头的新绿微微颤动。

陪同我们参观的丁蜀镇伍镇长向我们介绍开发过程:位于丁蜀城区东北部的这条蜀山南街,于 2010 年 4 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北至通蜀路,南至东坡路,西至蠡河西侧民居,东至蜀山西麓,保护范围面积为 12.8 公顷。古南街以蜀山、蠡河、蜀山古南街等共同构成 " 河绕山转、街随山走、河街并行 " 的独特格局,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紫砂陶业的制坯、烧制、经营、运输等整体产业链和空间形态,是宜兴紫砂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纵观整个当代中国,它的唯一性、稀缺性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在蜀山南街的保护修缮工程中,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最大限度地保留、维护了延续四百多年的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集散地属性,并借此搭建紫砂产业活态发展平台,实现传统产业和生活的活态传承。具体来说,对名人旧居和老字号商铺进行认真梳理、登记、挂牌,属于私产性质的老房子,由镇政府指导业主维修、保护、利用,对已处危险状态的旧房进行修旧如旧的抢救性修缮或重建,对有特定价值的名人旧居则下拨专项资金辟建为专馆,搜集、整理历史档案,置于特定文化环境中讲好紫砂文化故事,通过文旅平台向公众开放。从历史文化场景重建的角度考量,兴建或重建了蜀山展示馆、紫砂同业公会旧址、得义楼茶馆等。对已有的或引进的商铺,则明确定位于紫砂文化产业及配套服务的范围,所以鼓励商家开茶馆、咖啡馆、陶艺体验馆,不允许开烈火烹油的饭店。

近年来,丁蜀镇政府还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曾经居住在南街的国家级工艺大师重返故园,比如毛国强的 " 毛顺兴陶器店 "、顾绍培的 " 陶园顾脉 " 等,经过修缮成为亮点,他们的旧居也开放给周边居民及中外游客参观。而最引人注目的 " 顾景舟南街生活旧址 " 已进入最后阶段修缮,不日即将开放。

伍镇长还为我们介绍了几个重点案例,比如水龙宫便民设施。水龙宫便民设施位于桥头东侧,场地随山势跌落,现在设计改建为两房一廊,随坡而下,直抵水面,使南街的心理终点留下停顿,并向北、向山扩散。还有一处西街民宿。标的物位于河西岸,原为临街几处靠近但并不相联的破旧民房。现在通过沿街改造,强调宅与街的内在联系,并利用小灰砖、红砖、水泥多孔砖的并置,改造成为私人茶室、餐厅、厨房、客房等空间。还有一个不为外人熟知的炼泥池茶室。这个室位于蠡河东岸南边山脚的一处倒塌民房的空地上,是当年制陶工艺的炼泥车间的遗址,对古南街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证明,那么在改造工程中就通过浅水池存水保存和炼泥池遗迹呈现,最大程度地还原窑工作业面貌的横切面。

古南街保护修缮工程既推动了物质遗存的有效保护利用,又向现代生活空间条件下的功能需求对应和精神文化传承,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因此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内文保专家的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古南街的传承复兴是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典范,并将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 杰出项目奖 " 和 " 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 " 授予丁蜀镇。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古南街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 " 丁蜀样本 "。

我们走进南街 211 号的蜀山东肆,户主姓鲁,其实是彭家媳妇,妥妥的女当家,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仿佛蜀山阿庆嫂。彭家祖孙三代都是紫砂艺人,爷爷彭淦生与顾景舟是同辈,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接受过 1952 年的国庆检阅,一大堆金光闪闪的勋章就陈列在二楼茶室的玻璃柜里。彭淦生解甲归田,便投身于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建。客厅里挂着一幅木刻对联,顾景舟的手迹:" 承前启后,砂艺精萃 "。第二代儿子彭耀年也是紫砂大师,丁蜀镇历史文化街建设顾问,在多次国内外陶艺大赛中斩获大奖。他的作品雄浑大器,与众不同,光货略带装饰,妩媚兼具刚毅,有一把巨壶甚至刻着线描的八十七神仙长卷,栩栩如生,十分了得。孙子彭湃,沿街面辟有一间工作室,关门即是放飞心灵的小世界,开门便成烹茶会客的厅堂。

祖上传下来的三间房,经过苏州香山帮建筑师傅的精心修缮,就成了全开放性质的紫砂文化陈列馆,从前厅到天井,空间和功能都不少,还有带凉亭的庭园、中式茶室和潮流咖啡馆,双休日游客多到排队,咖啡馆应付不过来,彭湃只好放下手里正在装流合盖的紫砂壶,钻进后台给奶咖拉花了。

蜀山东肆对门就是被保护下来的小方窑遗址,那根红砖砌成的方柱体烟囱也是南街的地理标志,后面山坡上有好一座百年龙窑遗址。

往西走去,我们见到了顾绍培、黄丽萍、耿浩、徐汉棠、徐达明、周志禄、张纯奇、张耀健、曹婉芬、吴云根、谢曼伦、钱钢、杨瑶芬等名人旧居,还有福康、立新、毛顺兴、豫丰等、潘大根、周顺生等二十来家陶器店旧址,这便是南街的年轮,南街的音符,南街的肌理。关键是这些旧址并没有空置,而是以活态的形式继续着紫砂艺术的生命。不少店铺还保持着前店后工场的格局,有几位已经斩露头角的青年陶艺家在这里潜心创作,面对面接受市场的检验,他们的思路也因此相当活跃。也有好几家在店门口摆放了不少旅游纪念品,彩色紫砂像生果、小动物和玲珑可握的小茶壶,令人爱不释手,成为游客的最爱,当然成了南街上最紧俏的品种。有些店铺稍为宽敞,就在后院或二楼辟出紫砂手工体验馆,倘若游客坐下来,在店主的指导下,抓起一把紫砂泥 DIY,一小时之内就能做出一把小壶、或者一个小杯,花费也不多,烧成后邮寄到指定地点,可玩可用,有趣而恒久的纪念。还有汉服体验馆、紫砂全形拓教学课堂等,也深受紫砂爱好者和一般游客的欢迎。

2019 年,老街举办了一场 " 最美茶空间 " 评比,有三十多家商户报名,微信推文阅读量达到 10 万 +。2020 年 5 月份,古南街举办了一次 " 蜀山陶集 " 创意陶瓷集市,主办方还策划了多场主题活动 " 众里寻她 "、" 三十而已 "、" 最美摊位 " 评比等特色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十余万。伍镇长说:" 南街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打卡地,以前怕人家不来,现在怕人家来得太多。每到节假日、双休日,南街周边的停车场不够用,一下子涌进来好几万游客,南街就显得狭窄了。这对我们来说,就成了发展中的问题。"

这样甚好,南街还是古意盎然,但又朝气蓬勃。往昔,南街户户制坯,商铺家家卖壶,蜀山窑火点点,蠡河船帆片片……一水诗情,一巷画意,衍化成丁蜀的人文符号。如今,中外游人慕名而来,脚踏在宽厚的石板路上,真切感受老街的沧桑与繁华,探寻大师成长的足迹,破解紫砂壶的文化密码,让怀旧情绪获得轻微释放。背着问号而来,抱着感叹号而归,从多方位体验中获得对历史的深层次思考,激发对未来的美好畅想。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