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9小时前

从起意到完成,作家罗洪历经七十余年完成《孤岛岁月》

沪上女作家罗洪(1910 — 2017)生前多次对我说起,她的作品不多,但在抗战期间写下的文字,却反映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生活与感受,留下了一些真实的文学作品。言语中她为自己的创作没有辜负时代而感到欣慰。

这就说到了罗洪赠我的长篇小说《孤岛岁月》。此书 1997 年 10 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印数两千册,参与创办这家出版社的老编辑欧阳文彬,亲任此书责任编辑。此书没有前言后记之类的文字,但书前有《内容简介》,文不长照录如下:"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当局宣布‘中立’,日军不能侵犯。人们纷纷拥进租界避难,形成战乱中畸形繁华的‘孤岛’。小说主人公因为她受聘任教的中学迁到‘孤岛’复课,所以和母亲一起来投奔亲戚,但‘孤岛’并不平静,奸商囤积居奇,难民流离失所,流氓歁压百姓,学生无故失踪,爱国之士发动募捐、义卖,却遭到特务破坏捣乱,甚至枪杀主持义卖的妇女。人们面临着严酷的现实,有的逐渐觉醒,有的奔赴前线,有的去大后方,也有的留下来继续斗争。小说展开的画面真实而发人深省。" 罗洪在扉页上题写道:" 韦泱同志指正。此书感到很不满意。所以重新改写,于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罗洪二○○六年十月,时年九十六岁。" 罗洪说到的重新改写本,2002 年 7 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她专门为这一版本写了序,序文结尾处说:" 我已经多年没有跟出版社联系,不知该如何处理这稿子才好,最后竟考虑自费出版,送赠给亲朋好友。现在我对这本小说稍做补充,由于王安忆同志的关心和相助,该书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得以与广大读者相见,实现了我的心愿,在此谨向王安忆同志致谢。" 时任上海市作协主席的王安忆,知道母亲茹志鹃上世纪 50 年代在作协《文艺月报》(《上海文学》前身)的老同事罗洪遇到出书困难,毅然伸出援手,联系了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了却了罗洪的一桩心愿。

作家罗洪

其实说起《孤岛岁月》,是说来话长。罗洪曾经写有《从〈急流〉到〈孤岛时代〉》,文中有过较为详细的回忆。1937 年 8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罗洪的家乡上海松江遭到日寇的轰炸,罗洪一家被迫离开松江,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流亡,最后到达桂林,一年的流亡中,她看到 " 沿途敌骑纵横,山河变色,每一个炎黄子孙,对此都会激起深仇大恨,而跋山涉水,间关踣顿,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全国人民的英雄抗敌,又会油然产生同仇敌忾的民族自豪感和保卫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由此,罗洪在桂林稍为安定的环境中,写了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但总觉得应该写一部长篇小说才能充分表达这种感受。时在桂林作战地采访的女作家白薇,来看望罗洪时听说了这个创作计划,非常赞同并鼓励罗洪写作这部长篇。于是,罗洪决定写一个家庭在抗战爆发后的种种变化,具体写几个成员在抗战大熔炉里经受的冶炼,有的锻铸成钢,有的变为废铁,有的成为残渣。可是在写了两章后,战事吃紧,桂林也不平静了,罗洪只得绕道香港回到上海,又接着写出三章,经柯灵先生介绍,1939 年 3 月起,在《文汇报 · 晚刊》连载了两个多月,边刊边写,标题 " 急流 " 两字粗壮有力,是钱君匋手写的美术字体。由于敌伪势力对进步报刊的干扰破坏,报纸被迫停刊。又经柯灵推荐,余稿得以在《中美日报》续载。可是到第十章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又停止连载了。这对罗洪打击不小,她无法再续写下去,动摇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信心。上海成为 " 孤岛 " 之后,又全面沦陷。目睹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的上海百姓,他们在生活重压下的挣扎、呻吟,罗洪重新燃起写作长篇小说的信念。她想先写成《急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也是通过一个家庭,反映 " 孤岛 " 上海的一个侧面。罗洪将其定名为《晨》,意为上海的黑暗即将过去,必将迎来黎明的曙光。这时柯灵主编《万象》月刊,向罗洪约稿,她就把长篇交给《万象》连载。没几个月,罗洪的丈夫、翻译家朱雯因 " 抗日罪 " 遭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酷刑。家中被抄,日寇发现了罗洪长篇小说手稿及人物名单,也把她带去查讯一番,看审不出什么,只得放她回家。上海已无法久留,罗洪决定离开上海,去了安徽屯溪。离沪前,她把长篇赶写完,全部交给了柯灵,柯灵连载了 20 次,直到他主编的最后一期《万象》,后柯灵险遭日本宪兵逮捕,离开上海。同《急流》一样,《晨》也没有连载完。而在屯溪的罗洪,又对《晨》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加了一个结尾,就委托朋友带到重庆,1945 年交给中华书局,后改书名为《孤岛时代》,于 1947 年 2 月出版。抗战胜利后,罗洪回到上海,柯灵把没有连载完的《晨》最后两章手稿交还她,这让罗洪深为感动。柯灵在两次遭敌人逮捕的险恶环境中,居然完整保存了她的原稿,体现了他对友人的真诚和爱护。重读这两章原稿,罗洪觉得比她补写的结尾更好,正好范泉主编《文艺春秋》向她约稿,就改题《前奔》,单独发表了。

很快上海解放。罗洪应邀任教南洋模范中学和徐汇女中,后到作家协会《文艺月报》任小说组长。对于过去的创作,包括长篇等她根本无暇顾及。新时期后,文坛复兴,罗洪回顾反思自己五十余年的创作, 翻着手中尚存的一个《孤岛时代》复印本,觉得不满意,正如国外对此书的评论所说:" 以上海‘孤岛’的投机商为经,以爱国分子的抗日活动为纬,但题材的新鲜并没有能够挽救表现手法上的失败。" 她觉得,可以把《急流》《孤岛时代》这两部长篇合起来重写。正好有杂志编辑约稿,罗洪就把《孤岛时代》中的一部分内容单写,作为试笔,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夜深沉》,刊发在《长江》文学丛刊上。她觉得,经过这么多年,对那段历史的审视,能从表面穿到深层,从现象探入本质,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更好地塑造好典型人物。由此,也增强了她重写长篇的信心。

《孤岛岁月》

从 1994 年开始,罗洪重写长篇,改名为《孤岛岁月》。不料,她不慎摔了一跤,造成右肩骨折,遵医生嘱,两个月不能动弹。但她仍想着写作中的长篇,想到自己已年过八十五,来日无多,该抓紧时间完成才是。她在右手还难以握筷的情况下,硬是试着把一支铅笔夹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之间,再用左手帮着顶住笔,慢慢推动着写字。于是她铺上稿纸,用玻璃镇纸压住纸端,开始了艰难写作。字写得歪歪扭扭,只要自己认识就行。如此写了两个多月,终于完成了《孤岛岁月》的初稿。第二年右肩基本愈痊后,进行修改并抄写完稿,交给老友欧阳文彬编稿出版了。但罗洪对这部长篇仍不满意,以后的五年中,又对长篇进行断断续续的修改完善,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修订版《孤岛岁月》。至此,才真正了却罗洪撰写一部满意的以上海孤岛为背景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的愿望。这部长篇,从 1937 年起意并写作,到定稿本正式出版,前后经历了七十余年的时间,期间连载中断、出版受阻,充满坎坷,颇多不易。可以看出,一个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苛求和自律,反复写作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也可以看出,对于抗战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作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断求索,力求用更好的写作形式、表现方法,去深刻挖掘这一题材的内涵,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一部书,彰显出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作家的毕生追求,也是一个时代的留痕与见证。

(作者系作家、诗人)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