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2 日晚间,惠誉发布评级更新报告,将协合新能源(00182.HK)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及高级无担保评级从 "BB-" 下调至 "B+",展望维持稳定,同时因商业原因撤销所有评级。此次评级调整虽反映行业逆风下的短期压力,但报告中暗藏的韧性信号值得细品研读。
一、惠誉报告中的 " 韧性密码 ":三大正面支撑未被市场充分认知
每次当市场聚焦在评级下调事件时,往往会忽视惠誉对公司基本面的结构性肯定,这些支撑因素或构成协合 2026 年转机的基础:
首先,利息覆盖能力具备稳定性。报告中,惠誉预测未来协合 EBITDA 利息覆盖倍数在融资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将维持在 3.0 倍以上,我们亦将其与惠誉提到的印度同行 ReNew Energy 进行比较,发现协合的 EBITDA 利息覆盖倍数甚至比惠誉评级高一档的 ReNew Energy 更具优势,即使该公司杠杆率仍相对高企,正如惠誉对协合新能源中期 EBITDA 净杠杆率的预测为 7.3-8.2 倍,高于 ReNew Energy 的 6.5-6.7 倍,但实际上公司是有能力确保债务的安全边际,另一方面也说明融资成本的持续优化给该公司带来了财务韧性。
同时,惠誉基于协合 2025 年上半年持有的 20 亿元可随时动用的账面现金、21 亿元短期债务等财务数据,强调了公司在手资金与流动负债规模适配,进一步印证了协合流动性风险较小等类似的观点。
其次,项目出售模式的可持续性获得认可。惠誉在报告中强调了协合新能源 " 开发 - 出售 "(英文缩写 BT)的业务模式未受此次评级调整影响。鉴于协合新能源良好的项目质量与处置记录,惠誉已将其每年处置 200-300MW 资产的情况纳入考量,这也意味着在行业估值下行周期,公司仍具备实现资产变现的能力。当前,公司正加速剥离低效资产,随着其资产结构持续获得优化,预期公司整体度电成本可下降,毛利率从而获得提升机会,帮助公司业绩改善。
再者,公司资本开支收缩的战略价值亦被低估。惠誉在评级报告指出,公司 2025-2027 年资本开支或会压缩至 32-38 亿元,对比 2024 年 53 亿元的资本支出,其战略收缩意图开始逐渐显现,未来偏向聚焦风电项目,从而规避光伏发电项目因弃光与分时电价而受到的更大冲击。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公司未来主动收缩与精准聚集策略虽短期内或影响规模增速,但是却能有效的帮助缓解杠杆压力,与惠誉提倡 " 减少资本消耗 " 评级逻辑形成共振。
二、2026 年破局点:行业与公司的双重变量共振
从周期维度看,2026 年或将成为行业供需格局与公司财务指标的拐点,多重积极变量值得关注。
(1)多条特高压线路即将投运破局 " 消纳困境 "。根据国家电网规划,2025-2026 年投运的 12 条特高压线路将新增 8000 万千瓦输电能力,这一布局可精准缓解 " 三北 " 地区弃风弃光问题。协合新能源在该区域主要布局的风电资产有望直接受益——假设 " 三北 " 地区当前平均弃风率为 15% 或以上,而特高压线路投运后每年可输送 3600 亿千瓦时电量(按新增输电能力中 50% 用于绿电输送测算),再结合 2026 年底 " 三北 " 地区风电总装机量(假设)约 500GW、该地区风电平均理论满发小时数 2400 小时 / 年(光伏平均理论满发小时数为 1600 小时 / 年)以及风光累计装机量以 1:1.2 的比例去推导,可得到 " 三北 " 区域风电弃用率将有望大幅改善的结论。
(2)发电利用小时数逐渐企稳回升的 " 预期一致 "。对于行业短期趋势,惠誉的判断相对谨慎,其认为 2025-2026 年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小时数将呈下降趋势,但也在报告中提及 2027 年有望趋于稳定;而国内多数熟悉政策动态的券商研究所则指出,随着经济温和复苏,中国发电量或于 2025 年底企稳,电价受供需关系改善等因素影响,最快可能在 2026 年二季度止跌。由此可见,无论是惠誉的阶段性谨慎预期,还是券商基于政策与经济复苏的判断,均指向一个共识:发电利用小时数的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3)电价机制从 " 无序下跌 " 进入 " 稳态区间 "。正如惠誉所观察到 2025 年市场化交易电价跌幅已然收窄,随着 2026 年煤电容量电价全面落地后,新能源电价锚定效应将增强。协合当前 75% 电量享受固定电价或年度长协保护,新增项目虽无保底电价,但仍可受益于整体市场的逐步企稳,该公司的度电收入降幅有望跟随行业变动而收窄,而换成另外一种表述则是,与行业相关的负面因素将被逐渐消弭。
三、风险与机遇的再平衡:当前估值已反映多少悲观预期?
市场对协合的担忧虽集中在杠杆率攀升与资产出售节奏,但风险已在其当前估值中得到充分释放。更关键的是,公司主席刘顺兴近期连续增持及独立董事的增持,均以行动印证对估值底部的认可及对长远发展的信心,这一 " 内部人 " 表态为市场注入积极信号。当前动态市盈率约 5.12 倍、市净率约 0.35 倍,均处近 10 年低分位,叠加管理层增持背书,凸显估值洼地特征,为长期投资提供扎实安全边际。
惠誉最新评级报告明确的上调条件—— EBITDA 净杠杆率持续低于 7.5 倍且利息覆盖率超 3.0 倍,为公司勾勒出清晰的改善路径,这并非遥不可及。2026 年特高压投运有望带动新能源发电利用率提升 10%,而 BT 业务作为核心战略将持续推进,若全年实现 300MW 及以上规模的资产处置,杠杆率有望回落至 8.0 倍以内,公司正逐步向触发评级上调的关键节点靠近。
综合而言,2026 年行业供需格局改善与公司战略聚集的 " 共振 ",叠加管理层增持彰显的信心,不仅将缓解短期压力,更有望推动风险收益比再平衡,为公司价值重估奠定基础。
当前新能源发电行业正从 " 规模扩张 " 转向 " 质量竞争 ",其在惠誉报告中展现的韧性(如融资成本优势、利息覆盖能力),叠加 2026 年特高压落地、资产处置加速及管理层增持传递的信心,个中实质暗藏重估的机遇。对长期投资者而言,协合当前估值洼地或正是把握行业转型红利的战略布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