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楼下的小超市,原来有两扇大门,随便哪扇门都可以进出。
突然有一天,把西边的那扇大门关了,还围挡了起来。
几天后,围挡揭开,一扇门变成了一个门面,门没有了,变成了临街的柜台,又往超市里凹进去一两米,硬是在不大的小超市空间里,开辟出一家卤味店。
不远处另一家大点的超市更能 " 融合 ",最里面的一个角落二十多平米的面积,直接隔出来成了菜鸟驿站。
这个结合刚亮相的时候,路边群众既觉得新奇又捏了一把汗,心说这快递站和超市,都是乱茫茫的场所,他们整在一起,岂不是乱上加乱啊。不成想开业后,买菜顺便取快递,或者取快递顺便买菜,一站式搞定,周边群众都觉得方便了不少。零零碎碎的快递不好拿,还能顺手从超市扯个袋子。
我们这地方,是新城区——是新建的城区,不是行政上的那个新城区。大概就是因为是新城区的缘故,这种营业场所,也有点创新的痕迹吧。
这种小创新,倒是在经济萧条的今天,挺能发挥抱团取暖作用的。
二
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更有点小瞧人家老城区了。
前几日,到西郊一处老城区办事,应该是莲湖区的地盘。进到一家生鲜超市买东西,才发现人家联合经营抱团取暖的模式更干脆更简单。
门头不是很大,只有一个生鲜超市的招牌,里面空间倒挺大,目测有四五百平米。我因为要到旁边的医院去看望病人,进去了就直奔牛奶和保健品的柜台。
选好了几样东西,按惯例往门口走准备结账,却听见侧面一个声音喊,在这在这,到这来结账。
循声望去,原来墙根下有一个收银台,女老板正在那里呼唤招手呢。
结完账顺便聊了几句,才知道同一个招牌下,同一个空间里,一家一家分得很清楚。她这牛奶副食保健品是一家,对面的生熟食品是一家,里面的蔬菜区是一家,蔬菜区旁边的各种肉品是一家,门口的水果是一家,总共下来好几家呢,都是各卖各的东西各操各的心。
时间原因,我没来及问店面成本分摊、利税缴纳等问题。他们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运营得很好,想必这些问题都已经沟通得很清楚了。
三
这家生鲜超市是一个招牌,各自经营,对面的 " 一家 " 餐馆,却又恰恰相反——多个招牌,联合经营。
这个地方,是在踅摸吃中午饭的地方时发现的。
其时一排好几间房子,一溜子好几个招牌,有秦镇米皮肉夹馍,有葫芦头泡馍,还有菠菜面。
从菠菜面的门头下进去,才发现里面是相通的,一个统一的收银台上方,一排挂着三个价目表,一个是米皮夹馍等小吃的,一个是各种面食的,一个是各种泡馍的。不管你想吃啥,都在这里下单付钱,然后整个大空间里的桌子随便坐,到号了就给把饭端上来了。也许,葫芦头和肉夹馍,就在一张桌子上各自下肚呢。一般情况下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几样饭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个空间里。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这几家 " 冤家 " 却打通了曾经横陈在彼此之间的壁垒,变小空间为大空间,共用一个空间资源,店面资源均享店面成本均摊,每个月统一从总账里出,剩下的收入,收银系统里记录的很清楚,卖的是谁家的东西,自然就是谁家的收入。
据说,这几家店原本也是各自为政的,疫情之后,生意都不好做,便有人提出不行合在一起试试。这一试,发现效果还不错,一方面,苍蝇馆子摇身变成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大空间,卫生条件也跟着大为改观,最重要的另一方面,经营成本低了不少,大家都能坚持下去了。至于谁家挣的多谁家挣的少,谁也不要多掰掰,因为那是顾客的选择。
这家联合店,比起最常见的一些饭馆把早餐时段外包给油条胡辣汤,无疑更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四
不管是超市辟出一部分空间给别的营生,还是几家饭馆打破 " 同行是冤家 " 的禁忌打通壁垒联合经营,就怕各打各的算盘维持不能长久。
高新区这边,我们公司对面原本有一家肉丸胡辣汤店,店面还不小,有三四十个平方吧。疫情前生意还行,疫情后一落千丈。为了自救,这家店将自己的店面一分为二,一半自己继续经营,另一半转包给了一家做拉面的。
大概是因为拉面更适合午餐更大众的缘故吧,对主卖中午这个时间段的两家高新区的馆子来说,拉面的生意明显比胡辣汤好很多。于是,便有拉面那边找不到座位的食客坐到了胡辣汤这边,又或有原本打算吃胡辣汤的看了点餐窗口的情况,又拧身去了另一边拉面的吧台点餐。这样时间久了,胡辣汤便觉得拉面喧宾夺主,鸠占鹊巢,心里不痛快,合作没多久便不合作了。
先是拉面莫名其妙消失了,然后,又没过多久,难以为继的胡辣汤,只好落得个汤去店空。如今,那店面,已经成了一个跟他们谁都没关系的快餐店。
一店多用,抱团取暖,在当下来看其实是个挺不错的选择,但就怕一开始都是热情满满互相敞开怀抱,时间久了,有了吃亏占便宜的嫌隙,热情的怀抱变成了各自心里的小九九盘算,开始了冷言冷语加冷眼,又从冷眼一直发展成冷屁股,这事,十有八九就黄了。
来源 / 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