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6小时前

张颐武:无剧本有真价值——读王军的《无剧本出演》

王军把这些年的随笔结集为《无剧本出演》出版,这些短文具有着相当独特的价值,也从一个角度为一个变化的大时代画下了一个侧影。这些文章里记下了他从八十年代以来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感受和印象,打捞出了他记忆里那些无法忘怀的人和事。点点滴滴,看似率性随意的文章里,却有许多弥足珍贵的感悟和独到鲜活的发现,让人读后能够有真正的收获。短文虽短,但意味深长。

看起来这些随笔是一些过往的 " 掌故 ",都是王军在自己的过往的岁月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从一个涉入社会的青年逐渐成为城市的管理者,一路走来参与了许多,也见证了许多。这些过往都化作了他笔下的故事。一些流年碎影被打捞起来,记录下来,许多的片断的故事或随感看似偶然地被王军留在了笔下。掌故看起来似乎并不引人瞩目,但就像钱钟书先生引诺法利斯的说法:" 历史是一个大掌故。"其实掌故里有历史的诸多面向,小掌故里大历史的纹路和痕迹被留了下来,往事中积淀了真切的情感,见证了真实的过往。王军对于世态人心的洞察,对于过往岁月的思考,对于风土人情的熟稔,让读者在其中沉浸。王军真正敞开了心扉,坦诚地面对读者。

王军多年来在西安生活工作,他的经历其实也是和这个城市的演变息息相关。他深刻地参与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也为城市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真真切切的贡献。他的这本书正是把这个古都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变化中的诸多人和事写活了,也把这些年来和这个城市发生关联的一些人和事写了出来,从西安到两岸再到世界,让我们感受这个城市的形形色色的同时,也感受和城市相连的诸多方面。西安的生活的底色,西安城市的变化,都是王军的视野之内的。同时王军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让他能够自自然然地在随性的写作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作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王军对于城市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意蕴的营造贡献良多,而作为一个作者,王军则也体现了自己的深厚学养。他的写作并无太多的修饰,但却在率性中流露一个人生的思考者和观察者的精神内涵。

在这里,王军写 " 人 " 的这些篇章,让人印象最深。从关键的领导者到普通机关干部,从文人墨客到普通百姓,都如同剪影被写入了他的书中,构成了斑斓的人物画卷。王军只用几笔就能勾勒出他的表现对象的性格和面貌。王军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的细节,从小处着手,把人物写活,往往从细节直击心灵。有些篇章让人想到《世说新语》,就一个碎片式的小事情,就能让人看到人物的性格。如写崔健和陈忠实的那一篇就让我印象深刻,两个人的性格和相互的欣赏里让我们看到了和过往对于他们的认知很不同的一面。这两位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有相当影响的人物的这个不为人们熟悉的小故事,被定格在了王军的书里,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而王军在其中其实对于这些人物既有冷静的观察,但更有一份 " 同情的了解 "。有幽默的间离的观察,也有动情的理解;有对于人性的透视,更有发自内心的温情;有人情练达的通透,更有心灵的某种激荡。他能够从小故事、小细节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具体个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自己的处境中的状况和选择能够通过他的笔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领略其丰富。这些人物的人生的片断留下了王军的书中,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中的各种不同的个体的生命的情态。王军写人,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人的状况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在时代的风云的变幻中,很多个体的真实的状况,也投射了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以来的社会变迁对于几代中国人的真实的影响。王军写人物,写出了一些中国人在他们的处境中的选择,让今天的读者能够感受我们一路走来的过往的意义,也从中受到一些人生的启悟。

王军写事,往往写他自己与西安的深刻的关联。作为一个城市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区域的管理者,他服务于城市,贡献于城市,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了印迹。在这里,他所具有的文化品味让他不断地在城市中发掘和保护文脉,传承和彰显文化。王军把城市的变迁的很多故事,写在了这里,也可以看到王军对于城市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对于城市的治理的很多想法。它写出了在中国城市演变的过程之中的很多艰难的选择,写出了对于城市的精神的传承和城市的文化的坚守。王军在这里写到了城市在追求高速的发展中,也一定要有精神和文脉的延伸,一定有独特的文化性格。这些其实是城市不变的底色,王军在这里也凸显了他的文化的担当,他所期望的城市,既展示了过往的恢弘,也彰显当下的绚烂。我们从书中那些小故事里,能看到王军对于 " 理想的城市 " 的设想和他和他的同道的努力。他也写了缺憾,但更多的是努力和期许。西安的故事,其实也是中国变迁的故事的一个缩影。城市的韵味和城市的效率其实能够并行不悖。王军其实总是希望在城市有美好的灵魂,也有美好的肌体。发掘和保留过往,其实也是新的创造的基础,王军不断地书写城市的故事,赋予了城市一种难得的 " 灵氛 "。让我们通过这些故事看到了城市本身的形态的变迁,也透过这些看到了中国变化的面貌,也能够看到城市的发展中的诸多细节。这些其实都有重要的价值。

《无剧本出演》这个书名,当然凸显了这部书的率性," 无剧本的演出 " 就有即兴和偶发的成分,就有那种独特的松弛和自然的感觉。松弛让人随意发挥,自然让人坦诚真实。天然去雕饰,却能够透露人生的真貌;率性做文章,就能把自己的内心呈现出来。这些被他发现的 " 掌故 " 虽然零散,却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字。王军正是在这样的 " 无剧本 " 的状态下用他的文字来演出一场生动的戏剧,让我们沿着他的文字看到了一个城市、一些人物、一组故事。无剧本有真价值,这些都会让我们得到很多。

《无剧本出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06

ISBN:9787020193318

【章节试读】

寇老

文艺处副处长老寇,四十来岁,因头发稀少且白发苍苍,人称 " 寇老 "。寇老出身西安世家,年轻时追求进步,娶了纺织女工(五十年代倡导与工农结合)。夫人家教甚严,让他戒烟,他说:" 你看我也没啥毛病,就抽个纸烟你还弹嫌。幸亏这是解放后,放解放前搞不好还抽大烟哩。"

有一天他值班,我在值班室看报。他接到一个电话:" 找左部长。" —— " 左部长不在。" —— " 到哪儿去了?" —— " 我出去要给部长请假,部长出去不给我请假。" —— " 我是董继昌!" —— " 这是宣传部,不是种鸡场。" —— " 我是市委董书记!你是谁?到我这儿来一下。" 寇老一下傻眼了," 坏了,坏了,董书记叫我哩。" 说着一路小跑着去后楼。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手里夹根中华烟,耳朵上还别一根。我问:" 挨戳了?"" 木有,我推个门缝缝,探头进去,董书记说,你是谁?谁叫你来的?我说,我是宣传部值班的,你叫我来的。书记看我像是比他还老,就把我饶了。说,来来来,吃烟,吃烟。"

周至费干部

八十年代,我在周至县峪乡工作时,坊间有个说法,叫 " 周至费干部 "。这个 " 费 ",就是 " 好火费炭,好菜费饭,好女费汉 " 的那个 " 费 "。

那时刚从十年非常时期走出来,一些造反起家的 " 闹 " 字号干部还把持着一些岗位,加上周至刚从咸阳地区划归西安市,市上派来的一些干部常常融不进去,歪风邪气盛行,工作局面很难打开。领导干部也不安心,班子频繁调整。

有一位 B 姓县委书记被搞得心力交瘁,以割阑尾为名到西安住院,躲几天清闲。谁知几个 " 闹 " 字号也没放过他,追到病房,拿草绳绑个萝卜,说:"B 书记,听说你肠子坏了,我们来看看你。咱周至穷,也没啥好礼行,喈,地里拔了个萝卜,你坐下。"

还有一位 L 姓书记,在西安也算能力强的干部,有文化,爱书法。最早把道教圣地楼观台开发成旅游热点,其中主要的石碑是他题写,后来也被整得灰头土脸——调回西安时,某局长拉住不让上车,说:"L 书记,你坐了周至几年车,先把这些年来回的油钱算一下。你走了,咱周至也没啥土特产送你,你把你在楼观刻的碑子背回去当礼物。"

后来,市委下决心刹住周至的歪风邪气,市委副书记孙殿奇率领工作组蹲了大半年,下硬手撤了几个 " 闹 " 字号,整顿机关作风,大幅度调整了班子队伍,周至的局面才渐渐走上正轨。

闹得最凶的局长后来跑到北京人民日报社上访,每次想混进门都被站岗武警发现而不得逞。他很纳闷,报社这么多人出来进去也没人管,武警咋偏偏就能认住他?后来他仔细观察,报社的人上下班爱提个暖水壶,下班回家捎一壶开水做饭。他灵机一动,花五块钱买了个暖水壶,提着大摇大摆混了进去。

骑马

每一个少年都有一个英雄梦,我四十多岁迷上了骑马。

杜陵原平坟种树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有两三天上原种树、巡查。看着万亩都市森林树一天天多起来,一天天长大,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周末也基本上都在原上度过。

因离西安电影制片厂近,有村民以当 " 盒饭演员 "、做饭采买、装台跑腿为副业,也有人养骆驼养马供剧组使用。我看上了一匹最高大威猛的枣红马,据说演过关云长的赤兔,是主要演员。在大家撺掇下,我小心翼翼爬上马背照了张相,感觉很好。主人牵着马慢走,我紧张地抓住马鬃伏在马背上,就这样开始了我短暂的骑马生涯。

慢慢地,我就胆大起来,拉着缰绳,试着自己驾驭。一点一点,先慢后快,先走后跑,先坐在马背把自己蹾得生疼,后来居然能用双腿夹着马肚子跑起来了。我很享受骑马在林间小道飞奔的感觉。夏天,我光着膀子骑马,一圈下来,马一身汗,我也一身汗。

每次来,我都会给马喂点胡萝卜,马也通人性,见我就撒欢。后来这马只认我,别人骑就尥蹶子,大家说,这 XXX 有眼色,只认领导。有次老朱刚骑上去,马就奔跳不止,把老朱摔了个屁股蹲,屁股兜里的翻盖手机把屁股硌了个手机形青印。他老婆问他咋弄的,他说骑马摔的,他老婆说,见过马勾子上烙记号的,没见过骑马的勾子上也烙记号。

2003 年夏天一次出差回来,我来到杜陵原上。我迫不及待,马也迫不及待。老李给我扣了个头盔,我从没戴过头盔,嫌太热脱去了。老李说,一定要戴上,威风。

我像往常一样绕着汉宣帝杜陵跑了一大圈,不过瘾,又跑了一大圈。就这一圈出大事了:我信马由缰,马越跑越快,在杜陵北侧转盘拐弯处,我紧拉缰绳,想把速度降下来,谁知马在水泥地上打起滑来,随后一个侧翻,马重重摔倒 …… 只听咔嚓一声,我躺在地上,第一眼看见我的大腿——是 A 字形。有人过来想搀我起来,我连喊:" 别,别,我腿断了。" 我拨通了曾在红会医院工作过的史南征电话,让他赶快安排手术。大伙用一块广告板把我抬起,塞进越野车,送到了医院。

经检查,除右大腿骨折断外,股骨头三分之二骨折、膝盖骨粉碎性骨折、小腿骨骨裂,右肘鹰嘴粉碎性骨折。头盔的尼龙筋梁也摔裂了,幸运的是,戴着头盔的脑袋没事。

市委栗书记和市长都赶到了医院,搭手把我抬上了手术台。

骨科医生头一次给市级领导做手术,难免紧张,主刀的靳院长不时责备助手护士手忙脚乱。趁麻醉还没上劲,我躺在手术台上说了个段子:" 女王乘马车欢迎外国元首,不料马放了个屁,女王忙解释,在不恰当的时候发生了不恰当的事情。外国元首说,没关系,您不说我还以为是马放的。" 医生护士都笑了。他们哪里知道," 不恰当的时候发生了不恰当的事情 " 正是我此时此刻痛彻心扉的感受。

这之后,我只在梦中骑过马,享受风驰电掣的感觉,又每每被突然惊醒。

2021 年冬至凌晨,梦中骑马被惊醒,是为记。

【内容简介】该作品以随笔、小品文的形式,以轻松幽默或意味深长的口吻,概括总结了一名中文系毕业的热血青年如何拥有智慧和胆识,如何创新进取,为西安市雁塔区的人文环境治理、为地方文化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如何使西安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所建树的。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也以白描的形式,描写了他在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师友,记录了一些有趣或有的代表性的人和事。【作者简介】王军,男,汉族,1956 年 11 月生,福建闽侯人,1975 年 6 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雁塔乡村治理》《让大家评评理》等书籍。组织起草了以《延河》编辑部名义发表的《新媒体条件下的新大众文艺的兴起》 ( 《延河》2024 年第七期头题,《文艺报》转载 ) 。【名家推荐】

贾平凹:这本书里都是他经历记录,不虚构,不妄言,没有欺世盗名,没有矫情做作,真实而情感充沛。他的笔力硬朗,行文收放自如,其空间感、节奏感以及遣词用句,闲话的运用都颇见功力。

戴建业:该著一本正经处寓冷幽默,旁斜逸出处见真性情,写得有识、有情、有趣,乐于推荐。

冯 仑:王军总会讲一些出奇不意的

文 /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 / 文化纵横官微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