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非凡油条 14小时前

是谁,让我们越来越笨?

用了 AI,我变得越来越懒

下午就要交一份急着要的报告,上午还不紧不慢,只是打开大模型对话框输入关键词,几秒钟就能生成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稍作修改就就交了上去;一大堆数据要仔细分析,也不用多看,直接交给 AI 工具,分分钟处理完,看着就很规整合理。

这已经是现在很多人的工作状态了,而且这么干活比完全不用 AI,不仅效率高,有时候成果出的也好。

我看到 AI 跑出来的文字,有时候也会想,是不是我水平太差,连 AI 都不如?

别说,不光我不行,其他看上去高大上的工作,从业人员水平似乎也比不上 AI。

有一项实验,把某世界顶级咨询公司的顾问分为两组,一组按照传统方式正常工作,另一组必须使用 GPT-4,来执行创意任务、分析任务、写作和营销任务、说服力任务等 18 项正常咨询顾问的工作范围之内的标准任务。

结果是使用 GPT-4 的那组人速度更快,更有创意、写得更好、分析能力更强。

就连这咨询顾问,也会不如 AI,难道人类真的要被 AI 取代了吗?

接下来的事,则完全出人意料地反转了。

实验者又设置了一项任务,这项任务无法用 AI 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拿来考验顾问时,人类顾问的正确率是 84%。

但当顾问使用 AI 时,正确率掉到了 60%-70%。

这是因为顾问们用人工智能时,脑子在偷懒:大多数人只是简单地把问题复制粘贴到 AI 输入框,等 AI 出了答案,就把该答案复制粘贴下来,没有仔细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遇到 AI 不能给出准确回答的问题,正确率就下滑了。

可见还有不少问题,AI 无法回答,这部分问题就能提供不会被 AI 取代的工作。另外,人们也不能不动脑子就依赖 AI,不然在有些问题上可就要错得离谱了。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已经工作的人身上,就连正在受教育的学生,也深受 AI 的负面影响,脑子变得懒惰起来,导致学习效果下滑。

有研究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大学生做了调查,发现用 AI 完成作业的学生,决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有所下降。而且,他们变得越来越懒,对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

这倒也合理,毕竟以前写论文,我们得去图书馆查资料,和同学讨论,这个过程虽然麻烦,但能让我们深入理解知识。现在有了 AI,可能几分钟就生成一篇论文,但知识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脑子里呢?恐怕我们自己也不能欺骗自己。

不仅变懒,还有可能变蠢

如果说 AI 只是让人在工作学习中偷懒的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很多发明的目的就是让人偷懒,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

但在思考上偷懒,可能会让人变蠢。

这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最近研究显示,使用 AI 工具写论文的人,大脑活跃度比完全依赖人脑写论文的人更低。

他们把参与者分成三组,一组用 ChatGPT 写论文,一组用谷歌搜索资料,还有一组只能靠自己的大脑。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脑电图监测他们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完全靠大脑思考的那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最强,信息在大脑后部到前额叶之间流动得最活跃。用搜索引擎的那组呢,大脑中视觉处理和记忆相关区域更活跃,毕竟他们得看着屏幕找信息。

而最让人惊讶的是用 AI 的那组。他们的大脑活跃度明显低于前两组,尤其是在和记忆、语义处理相关的区域。更有意思的是,当撤掉 AI 让他们引用刚写完的论文时,好多人居然想不起来内容。这就好像他们只是把 AI 生成的东西复制粘贴了一下,根本没往脑子里记。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 认知负债 "。就是说我们用 AI 的时候,短期确实省了不少力气,但长期来看,可能会付出思维能力退化的代价。

以前写东西,我们得自己查资料、想结构、组织语言,这个过程虽然累,但能锻炼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现在有了 AI,我们只要输入几个词,等着它输出结果就行,大脑很多时候都处在 " 待机 " 状态。

长此以往,批判性思维减弱、易受操控性增加、创造力下降,都会找上门来。

但是 AI 确实很能提高效率,用了就还想用,实在忍不住,又该咋办?

我问 DeepSeek:

" 经常在工作学习中使用 AI,会让人懒于思考,甚至削弱人的批判性思维、让人更易受操控、创造力也不如以前。人们该怎么做才能规避掉使用 AI ’的这些弊端,更好地与 AI 一起完成工作,思维也得到锻炼?"

DeepSeek 给出的答案详尽有引人深思,我放在文章的结尾,仅供大家在日常使用 AI 时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你提出的担忧非常深刻且具前瞻性。确实,过度依赖 AI 工具可能导致思维惰性、批判性思维弱化、信息判断力下降甚至创造力萎缩。但 AI 本身只是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以下是一些系统性的策略,帮助你规避风险,实现人机协同进化:

一、重塑人机关系:明确 " 主 - 辅 " 定位

1. 坚守 " 决策者 " 角色

永远让 AI 做 " 参谋 ",而非 " 指挥官 "。例如:

l 当 AI 给出方案时,追问:" 这个结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有哪些潜在漏洞?"

l 对 AI 的建议采用 " 红队演练法 ":刻意扮演反对者,挑战其结论。

2. 设定 " 无 AI 时间 "

每天 / 每周保留固定时间段(如晨间 2 小时),禁用所有 AI 工具,用传统方式深度处理核心任务(如战略规划、创意构思)。

二、强化批判性思维的实操训练

1. 溯源验证法

l 要求 AI 提供信息来源(如 " 请附上支持该观点的学术论文链接 ")。

l 对关键信息进行三角验证:用不同 AI 模型(如 ChatGPT/Claude/Gemini)交叉比对答案,或手动检索权威资料。

2. 结构化质疑框架(适用任何 AI 输出)

- ** 数据缺陷 **:它依赖的数据是否过时 / 有偏差?

- ** 逻辑漏洞 **:论证过程是否存在跳跃或谬误?

- ** 视角局限 **:是否忽略了少数群体 / 对立观点?

- ** 价值预设 **:结论中是否隐藏了文化或意识形态偏好?

三、创造力保卫战:主动设计 "AI 禁区 "

1. 创意孵化期禁用 AI

写作 / 设计 / 策划的 " 灵感迸发阶段 " 完全自主思考,仅用 AI 做后期优化。

实践 "30-70 法则 ":30% 基础内容自主创作,70% 时间用 AI 拓展深化。

2. 反向刺激法

输入指令如:" 请给我 5 个违反常规的解决方案 " → 将 AI 的反常识点子作为思维跳板,激发联想。

四、构建 " 认知增强 " 工作流

1. 分阶段介入策略

2. 元认知提问模板

在 AI 回复后强制自问:

l " 如果我从未见过这个答案,会如何解决此问题?"

l "AI 的思考路径与我原本的思路差异在哪?优劣如何?"

五、防御信息操控:建立免疫系统

1. 警惕 " 说服性设计 "

l 当 AI 使用 " 显然 "" 毫无疑问 " 等绝对化表述时,立即启动质疑模式。

l 对情感煽动性内容(如 "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保持高度警觉。

2. 定期 " 信息排毒 "

每周选择一天,只阅读书籍 / 学术期刊等深度信源,重置信息鉴别基准线。

六、能力强化训练:把 AI 变成 " 思维教练 "

1.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指令示例:

" 请通过连续提问引导我自主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直接给答案 "

→ 模拟导师互动,逼迫深度思考。

2. 刻意练习挑战

l 用 AI 生成高质量辩论题目(如 "AI 是否应拥有法律人格?"),进行正反方自我辩论。

l 要求 AI 模拟不同角色(如哲学家 / 工程师 / 艺术家)批判你的方案。

关键认知升级:

AI 不是替代思考的捷径,而是思维摩擦的火石。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工具,而是放弃驾驭工具主动权的心态。每一次使用 AI 的过程,都应包含一次对自我思考的审视——这恰恰是前 AI 时代难以获得的反思机会。

把每一次人机交互变成思维训练场,而非思想停泊港。 当你开始要求 AI 解释它的逻辑、质疑它的数据、重构它的结论时,你已经在进行一场思维的负重训练。这种训练会让你的认知肌肉在数字时代反而更加强健。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研究警示:过度依赖 AI 或削弱人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_TechWeb https://www.techweb.com.cn/it/2025-02-12/2956834.shtml

AI 用 " 错 " 了,人真的会变笨!没骗你 https://mp.weixin.qq.com/s/yfSBBlxSkG4QWL1CRcqQpA

研究:长期使用 AI 可导致批判性思维减弱、创造力下降 _ 环科频道 _ 财新网 https://science.caixin.com/2025-07-04/102338069.html?originReferrer=caixinsearch_pc

文章用图:图虫创意

本回完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