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
又到周日了。写信时间。
你这一周过得怎么样?
短短七天,我大概经过了四个城市。前半程,从京都到高松,周四回深圳,周末又来了上海。
京都的旅行,。濑户内海的游记,(写了六七千字,蛮痛快)。今天来写写上海。
来上海是参加狂喜播客节。去年十一月来过一次,这次是贰狂。还是在 CMG 融媒影城。两天之内,100 多位主播在九个影厅接连不断地展开一百多场对话。既像是接力赛,又像是电影节。
不消说,这个活动的工作量相当吓人。能把它做下来,且能持续做下去,十分不容易。非常佩服关雅荻。如果我有这个能量和执行力,好多事早就做成了。
这次,我和蔡欣、天宇(大白)、梁捷老师聊了一场,关于播客和阅读,声音与文字,即兴与出版。聊得蛮开心的,即兴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活动最后,还有一位听众带了《独立日》给我签名。
不可思议,这本书的出版竟然已经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而我的生命时钟在 2020 年之后就几乎停滞,完全跟不上真实时间的流速,以致于我常常感到眩晕。
除了参加播客节,今天还逛了两个展。第一个是《环形的人——环形地摄影社区影像年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这里展出的照片,不来自于那些成名的艺术家,而是一群喜欢拍照的人。说起来,这些照片比那些拼命 " 艺术 " 的摄影,要真诚、动人得多。
策展也非常用心。一万兄的自白,将整个展览编织起来,也将他自己的生命和热爱投入其中。
每个人都可以拍出至少一张好照片,每个人都可以记录和创造。这些拍照的人,不一定是摄影师,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但在业余中,仍可以抓住对影像的爱。
" 摄影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业领域,而是每个平凡人都能参与的日常实践 "。是这样的。喜欢拍,就多拍吧。喜欢写,就多写吧。
当然,我不是很懂策展,但这个展看得很舒服。照片的排列,尺寸,布光,空间的隔断、空白,不华丽铺张,但细致入微。如果你在上海,推荐去逛一逛。时间截止到 6 月 2 日。
对了,这个艺术馆除了展览,还有一些日常的放映、讲座活动。建筑是上世纪的风格,像一个公家单位,没有那么新潮,但安静、日常。不得不说,上海的文化生活,真妈呀真丰富(深圳人民表示羡慕)。
另一个展是第十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正好是这个周末,在上海展览中心。它不是以创作者、艺术家为中心的展览,而是以艺术机构、画廊为单位,以收藏交易为目标的展会。
相比与上一个地方,这里要高级许多,建筑堂皇华丽,人很多,很热闹,确实是展会的氛围。
我看了一下,一般价格在 2-5 万之间。至于照片的水准,较为参差。由于我的眼镜丢了,要联系司机,不得不匆匆出来了。
接着,我来到了 ZiWU 誌屋。我现在就在这里给你写信。
这是一家收藏了很多摄影书、艺术画册的书店。书大概也卖的,但很贵,所以更像个图书馆。要收门票,一次五十,带一杯饮品。
我之前看到不少人吐槽,一个书店竟然收费,但我觉得还挺值的,它其实不是书店,是一个图书室。现在大概是下午六点,很安静,几乎没有人。
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新书分享活动。摄影师彭杨军出了一本叫《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的画册。书的质感很好,黑白,极简,疏离,有一种苏联味。翻到最后一页,吓一跳,「所有的照片均由 AI 制作」。如果它不告诉我,我甚至没有怀疑。在 AI 面前,创作是什么,确实要重新来想一想了。
不管这些。我接着翻了很多摄影画册。对了,虽然是顺带的饮品,但拿铁还怪好喝的。
现在,天快黑了。不,已经黑了。我要走了。那么,今天的信就写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聊。
Ps. 今天打车的时候,把眼镜落在了车上。司机师傅为了帮我送回来,加了微信。他是新疆喀什人,等待的途中,我点开他的朋友圈,好像闯入了一个人的生活,我看到他和妹妹的合影,他弟弟的婚礼,他在新疆的大家庭,还有他出车时上海的街道。那些粗粝又温柔的时刻,就像每天的落日。他写道," 我不觉得生活辛苦,但你问我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我无法回答 "。
Pss. 昨天从机场打车到酒店,遇到另外一位司机。和他聊了一路开滴滴的技术问题,如何和算法周旋,如何最大化的提高收益率。他有一套自己的排兵布阵的方法,而且屡屡奏效。虽然只开了两个月,但他比一些老司机收入还要高。
Pss. 上海除了有很多法国梧桐,竟然也有很多樟树。上海还在初夏,樟树绿得尤为好看。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的南昌。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 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