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hawk26讲武堂 29分钟前

浅析:中国 DSS161 手榴弹亮点在哪里?八年前就已经指出发展方向

9 月 12 日,一位朋友问本人,DSS161 手榴弹在更换装药之后,性能是否有提升。

DSS161 手榴弹线图。

首先声明的是,本人此前真的不知道 DSS161 手榴弹的存在。于是搜索了一下相关性能参数,给大家看一下:

弹重 450 克,弹体外径 50mm,高度 120mm,杀伤半径 6 米。采用 DMR-1700 特种钢制作弹体,爆炸后产生 400 余块破片,杀伤破片均匀度提升 40%。配备翻板式击针引信,延期时间 3~5 秒,-20 ℃~+40 ℃可靠引爆,海拔 5000 米高原引爆率 99%。2023 年,DSS161 手榴弹开始装备中国陆军,设计优化了高原作战能力,成本仅为德国同类产品的四分之一。配备电子模拟弹辅助进行新兵投掷训练。

尽管没有装药重量,但可以知道这种手榴弹采用冲压钢板制造的弹体,与此前大批量装备的 86 式全塑无柄手榴弹在结构设计方面有相当大的区别。

中国 86 式全塑无柄手榴弹的解剖模型。

86 式手榴弹全重 260 克,弹体外径 52mm,高 90mm,装填 40 克 TNT 炸药,杀伤半径>6 米,延期时间 2.8~4 秒,破片衬套是用 1600 颗钢珠和塑料注塑成型的,每颗钢珠的直径约 3mm,在破片衬套外裹注一层塑料,作为手榴弹的壳体。

许多人都认为,这种手榴弹因为采用了钢珠预制破片结构,爆炸时可以均匀覆盖周围区域且杀伤单元多,所以杀伤力很强。这样的想法确实没错,但是随着单兵防护装备的日益普及,钢珠破片的杀伤有效性值得怀疑。要知道直径 3mm 的钢珠重 1.1 克,难以击穿单兵防护装备的主体部分,甚至难以可靠击穿防弹背心的附加防护模块,如护颈、护肩、护裆和护臀。

DSS161 手榴弹采用聚合物弹箱,一箱 30 枚,手榴弹固定在刻槽泡沫材料内。

通过官方报道可以知道,DSS161 手榴弹的杀伤破片重约 2.1 克,几乎是 86 式手榴弹钢珠重量的两倍。尽管杀伤破片数量为 400 多块,不到后者的一半,但动能得到大幅提升,爆心 2 米处的 3mm 厚钢板被杀伤破片轻松击穿,展现出惊人的穿透能力。这意味着,DSS161 手榴弹可以对身穿单兵防护装备的目标造成有效杀伤。

官方报道还透露,DSS161 手榴弹的破片重量差异控制在正负 0.05 克之内,这项指标比传统手榴弹提升了 40%。而达到这样的性能主要通过采用 DMR-1700 特种合金钢实现,手榴弹的弹体厚度为 2.5mm,采用锻造工艺制造。这样的描述表明,DSS161 外壳采用厚钢板锻造而成,为了提高破片的均匀度并控制生产成本,在制造时很可能直接锻造出半预制破片纹路。考虑到锻造工艺无法生产出完整的卵圆形弹体,DSS161 弹体很可能采用上下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压合工艺连接在一起。

固定在刻槽泡沫材料内的 DSS161 手榴弹。

许多人可能会忽视 DSS161 手榴弹另一大设计亮点,就是它可以实现单手操作。特殊的保险销通过巧妙设计,可以保证携带时的安全性。投掷前,只需要旋转拉环带动保险销旋转 180 °,即可解锁保险握把外侧的束缚。这是因为保险销与拉环的连接部分多绕了一圈,从而形成弹簧的效果,让保险销外侧的束缚自动打开,此时就能够轻松拉出保险销。官方报道中提到,士兵可以用嘴巴叼住拉环,旋转后即可轻松拉出保险销,从而实现单手操作。

这个保险销的设计绝对值得称赞!实在太巧妙了,能够赋予简单零件最理想的功能,完全称得上大师手笔。

DSS161 手榴弹引信操作演示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a57zsEGs/

86 式手榴弹采用分叉式保险销,拉出阻力非常大。

与之相比,86 式手榴弹采用的则是更普遍的分叉式保险销,保险销另一侧分开,通过增大拉出阻力的方式实现保险效果。但是,这样的保险销拉出阻力非常大,许多人第一次操作这种手榴弹都会吃惊于难以拉出的保险销,根本无法实现单手操作。如果谁要想用牙把保险销拉出来,基本上要掉一两颗牙。为此,一些老兵会事先把一个分叉掰直,以减小拉出阻力,但这样会影响到安全性。

现在大家理解 DSS161 手榴弹保险销设计的水平有多高了吧。

M67 手榴弹解剖模型。

俄乌武装冲突中,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 M67 手榴弹,因为破片覆盖均匀、杀伤力大、使用性能出色,受到俄乌双方士兵的好评。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它的性能参数:弹重 400 克,弹径 64mm,高 90mm,装填 180 克 B 炸药。杀伤半径 15 米,延期时间 4~5.5 秒。B 炸药的爆炸威力约为同等重量的 TNT 炸药的 1.5 倍,也就是说,一枚 M67 中的炸药相当于 270 克 TNT 炸药。在装药方面一枚 M67 顶六枚 86 式(40 克 TNT 炸药)。

值得一提的是,M67 手榴弹采用 M213 翻板击针式引信,工作时不会发出声音、火光和烟雾,隐蔽性非常好。而俄罗斯现役手榴弹的引信在工作时会发出明显的声音和烟雾,无异于提醒对方,对此毛子都表示无力吐槽。

M67 弹体解剖模型。

M67 弹体内部有锻造出的密集凸点,爆炸时弹体会沿着凸点之间的沟槽破碎,从而保证破片的均匀性。弹体采用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保证了工艺性。由于采用单一弹体结构,让 M67 手榴弹有充足的内部空间可以容纳足够多的炸药。这样在爆炸时可以产生很强的冲击波,单兵防护装备可以阻挡破片,但无法防御冲击波。所以,在现代战场上,冲击波是有效杀伤敌人的最好方式,而要产生足够的冲击波,大量炸药才是关键。

通过这个 M67 弹体的解剖模型,可以推测 DSS161 手榴弹应该也采用类似的设计和生产方式。考虑到两者的规格参数,DSS161 手榴弹的装药重量应当与 M67 类似。

M67 手榴弹后期型,为了提高安全性,同时配备了保险夹和保险片。

所以,可以确定 M67 手榴弹对中国武器设计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武器设计师在 " 摸鹰酱过河 " 的时候,并没有忽视其存在的问题——保险夹。M67 手榴弹在列装之后,就在这个小零件上不断折腾。最初采用分叉式保险销,但由于拉出阻力太大,改成分叉有效波浪的设计,以控制阻力。在多次造成意外事故之后,开始为其配备钢丝保险夹。

但是,钢丝保险夹并不能有效保证绝对安全,后来又增加了一个薄钢板冲压的保险片。士兵在拉出保险销之前,需要先取下钢丝保险夹,再将拉环从钢片保险夹内取出,整个过程必须双手操作。安全性确实提高了,但操作过程实在过于繁琐。与之相比,DSS161 手榴弹的保险销设计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装在 MOLLE 手榴弹袋内的 M67 手榴弹。注意这是 M67 早期型,只有钢丝弯折的保险夹。

目前,各国军队都采用柔性袋的方式携带手榴弹。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却容易被大家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材质带来的,为了保证固定能力,这类手榴弹袋都比较紧,取出和补充都比较麻烦。尤其是因为各种原因,如受潮和钩挂等问题,导致一时无法快速取出手榴弹,很容易导致贻误战机。

开放式手榴弹携行具。

因此,有必要研制开放式手榴弹携行具。这种携行具有弹簧控制的顶盖,有效固定手榴弹的同时,还可以单手快速打开,从而提高操作性。当然,这种携行具对使用者的要求相对较高,可以考虑小规模装备特种部队。

开放式手榴弹携行具。

这种开放式手榴弹携行具还有多种样式,可以匹配不同型号的手榴弹,使用性能相当出色。

《手榴弹误区有多少?最熟悉的未必了解》一文截图,指出 86 式手榴弹的重量过轻。

2017 年 8 月 11 日,本人发布《》一文。在文章中,本人指出 86 式手榴弹的钢珠预制破片的杀伤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作战的需要,同时重量过轻,导致装药不足,难以有效杀伤目标。提出 M67 手榴弹可以作为新型手榴弹的设计参考,从而改善中国军队在该领域的落后局面。在这篇文章中,本人还提出了特殊引信、电子引信、烟雾手榴弹和训练方式的问题。

现在看,DSS161 手榴弹的重量、杀伤单元、爆炸威力等都与 M67 手榴弹相当,在使用效果方面更胜一筹。可以说,DSS161 手榴弹的列装,证明了本人在八年前提出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使当时提出观点再耸人听闻、备受争议,最终能够实现仍然证明了其正确性。只是希望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而不是先入为主,抛开所有科学依据,抱残守缺。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