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领域正经历一场 " 成长的烦恼 " —— 一边是车主们对保费高企、投保无门的普遍吐槽,一边是保险公司面临高赔付、高成本的经营困境,产业快速发展与保险体系适配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
01
车主之困:保费高企与投保无门的双重压力
新能源车主普遍面临 " 贵 " 与 " 难 " 的双重困境。西安一位比亚迪车主说:" 去年首年保费 6200 元,比之前的大众朗逸贵近一半,今年没出险还涨了 500 元。" 这种保费差异在不同车型中表现更明显:10 万元级纯电车保费约 5500 元,30 万元级特斯拉 ModelY 近 9000 元,而同款价位燃油车保费低 30%-50%。2023 年陕西新能源车商业险单均保费 4050 元,家庭自用车 3347 元,虽较 2018 年下降 13.2%,但仍显著高于燃油车。
" 投保难 " 比保费高更让车主头疼。一位货运司机换纯电轻卡后,保费从燃油车的 6000 元涨到 1.3 万元," 问了三家公司都拒保,说营运新能源车风险高,最后只买了交强险。"2023 年陕西新能源商用车承保率较乘用车低 23 个百分点,部分物流公司车辆需托关系才能投保。延安一位车主的插混 SUV 投保时遇 " 压件 ":"4S 店说保险公司核保严,多加 2000 元‘加急费’才快点办下来。" 这种情况在关中地区营运车主中并不少见。
被拒保车主多走 " 险路 ":仅买交强险保障不足;参与 " 统筹互保 " 常因资金池击穿起纠纷;停运则断生计。西安网约车司机陈师傅无奈表示:" 保费一年涨 1000 元,快到 1 万元,只能少买险种。" 更反常的是 " 保费逆向增长 ",有人保车险报价一月内从 2800 元涨至 3300 元,打破 " 未出险保费稳降 " 惯例。
02
险企之难:高赔付与高成本的经营困境
车主的困扰背后是险企持续亏损。2024 年全国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高达 105%-107%,行业承保亏损 57 亿元,尽管亏损额较 2023 年有所收窄,但连续三年亏损的态势仍在延续。中国精算师协会与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调研显示:"2795 个车系中 137 个赔付率超 100%,保一辆亏一辆 ",其中客车 99 个、货车 38 个,结构性亏损问题依然突出。
业内人士表示:" 维修成本太高,电池轻微故障修要 5000-2 万元,严重损坏换要 5 万 -20 万元。西安比亚迪仰望 U8 换电池费用超车价 50%,我们不敢保。" 一体化设计更推高成本,底盘碰撞换部件成本比传统车高 30%-50%,毫米波雷达更换约 1500 元,集成式大灯可达 5000 元。
出险率高且风险错配加剧亏损。陕西 35 岁以下新能源车主占比超燃油车 14 个百分点,驾龄短且车提速快、噪音小,事故率比燃油车高 42%。更严重的是风险错配:部分车主隐瞒营运性质投保,非营运保费仅为营运车一半,导致相关车系赔付率突破 200%。他坦言:" 公司对新能源商用车设保额上限,上千辆网约车等指标,小公司才愿接。"
维修生态不完善更添难题。陕西新能源维修网点仅占汽修店总数的 1.3%,第三方维修厂难以获得原厂配件和技术授权。一位维修技师透露:" 更换后排空调控制面板小屏幕要 3 万元,这种定价让保险公司很难核算成本。" 专业人才缺口也达 80%,中等汽修店平均仅 1 名持证新能源技师。
03
破局之道:政策引导与市场探索的协同发力
政策层面积极行动。监管局借鉴摩托车交强险平台经验——该平台通过规范线上办理标准、明确投保资料要求等升级措施,推动 14 家保险公司实现新能源摩托车线上全流程投保,有效缓解了线下排队半月以上的困境。2025 年计划推广 " 车险好投保 " 平台。该平台在全国首月便促成 11.4 万辆车投保,部分车主保费从 6000 元降至 4000 元。
定价机制优化同步推进。2025 年 9 月起上海等地自主定价系数上限调至 1.4,陕西已试点 " 风险因子动态定价 "。一位保险行业人士认为:" 扩大系数范围至 0.5-1.5,让好车主保费降,高风险车主保费合理涨,能解决错配问题。" 陕西商业险单均保费 2207 元低于全国均值,调整空间充足。
市场层面险企积极探索。头部险企中,太保在陕服务超 530 万辆新能源车,2025 年上半年实现盈利;比亚迪财险依托西安基地直营模式降渠道费用,拆件维修降本 30%,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3134.59 万元。更具突破性的是陕汽与太保共建风险减量实验室,从车辆设计源头介入,通过运营数据共享优化定价模型。
陕西汽车工业协会建议:" 车企开放数据、优化维修设计,险企积累数据、迭代模型,政策推动数据共享,才能共赢。"2025 年陕西财险业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推进新能源车承保服务创新,建设智能化风险信息平台,这些举措正在为行业破局提供制度保障。
新能源车险困局本质是产业快速发展与保险体系适配滞后的矛盾。随着政策完善、技术进步和多方协同,陕西作为新能源汽车大省,其探索将为全国提供重要参考,最终实现车主、险企与绿色出行产业的共赢。
文 / 严雨尘
编辑 / 周芝屹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