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8 月 26 日讯 为提升社会各界对补体系统及相关疾病的关注,每年的 8 月 24 日被定为 " 补体日 "。这一特殊纪念日不仅聚焦补体系统失衡导致的疾病,更呼吁推动诊疗规范化与科研创新。
日前在 "2025 年补体日大会 " 上,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主任委员张抒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罕见病防治全局来看,我国已从 " 政策空白 " 阶段迈入 " 体系构建 " 的关键时期,成效显著。但是,由于补体系统相关罕见病的研究与诊疗起步较晚,我国必须深入解析其机制,才能更好应对其带来的严峻挑战。
与补体系统相关的罕见病危害具有显著共性
资料显示,补体系统是人体先天免疫的核心组成部分,如同维系免疫平衡的 " 双刃剑 "。它在免疫监视与组织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能协助机体清除病原体与受损细胞,守护健康。但当补体系统出现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时,又会成为多种炎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驱动因素,诱发 PNH、aHUS、gMG、NMOSD 等罕见病。
" 补体异常的危害非常广泛,涉及到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还有神经系统,我觉得心脏系统也有一部分疾病跟它相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胡豫教授举例," 就血液来讲,PNH 这种病是一个血管内溶血,发展下去可以到骨髓衰竭,甚至是血栓形成的事件多发。过去医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仅仅是靠支持治疗。而 PNH 发病年龄很轻,20-40 岁 ( 患者 ) 占到 77%,他们正处于劳动力旺盛的时期,结果得了这样的病,反反复复发作,既影响生育、家庭,也影响到求职,经济负担也不菲。"
据介绍,这类与补体系统相关的罕见病,危害具有显著共性:其一,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复杂,基层医疗机构认知不足,导致漏诊、误诊率较高,许多患者需经历漫长的诊断历程;其二,病情进展迅猛且凶险,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与生存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与经济负担。" 近几年,张院长领导的罕见病团队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发病机制研究得很清楚,是补体系统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诊断上我们现在有了金标准,通过 CD55、CD59 的检测可以得到精确的诊断到底是不是 PNH。" 胡豫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规范化与多学科协作深化,与补体系统相关的罕见病诊疗已从传统支持治疗迈入精准靶向时代,取得显著突破。
补体相关罕见病诊疗突破目前有三个方面
资料显示,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报道 PNH 病例的单位,也是国内不断改进 PNH 检测方法的领先中心,其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积累,建立了国内最大的 PNH 队列,在探索 PNH 骨髓衰竭和血栓发生机制等方面处于国内引领地位。
张抒扬教授介绍,补体相关罕见病诊疗的突破目前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研究诊疗领域突破," 补体抑制剂等治疗的突破,是医学发展的进步。在补体靶向药物问世之前,我们只是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它带来的问题相当严重。分子靶向的突破给患者带来了精准治疗时代。"
第二,指南规范化。临床实践提供了标准化的路径,特别是显著地提高了全国诊疗的水平、同质化的水平。据介绍,在诊断层面,《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明确筛查 PNH 克隆的指征,让更多被误诊的 PNH 患者能及时被诊断出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多学科诊疗实践专家共识》明确排除诊断路径,为临床实践提供标准化治疗路径,显著提升全国诊疗同质化水平。在治疗目标层面,《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 ( 2025 版 ) 》明确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小症状表达及减少激素使用,《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 2025 版 ) 》聚焦预防复发,重塑治疗目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让罕见病患者重归社会。
第三,诊疗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多学科的协作不断形成新的成果,服务更多的患者。国内首个专注于补体相关疾病诊疗研究的专业平台——补体学院,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该学院整合肾脏病学、血液学、神经学等多学科力量,推动补体系统研究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为精准医疗提供坚实支撑,为补体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
" 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面临的病种繁多,中国又是罕见病大国,还有太多问题没有解决,95% 的患者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所以特别期待医、研、企的结合。" 张抒扬教授表示。
" 从血液病的角度来看,我国罕见病最近几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城乡差异很大,基层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罕见病诊疗手段体系有点困难,比如基因测序,不见得所有基层都能做。" 胡豫教授认为,将来各个地方建立相应的中心来完成精准诊断任务很重要。另外,药物的可及性问题以及收集的数据质量也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现在药品政策已经跟原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因为罕见病都是需要特效药,前期投入比较大,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即使能够报销大部分,但如果费用很高,患者负担也不轻。所以从医保政策来讲,将来是不是能够把这个面变得更宽一点,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