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4 日
《人民日报》头版以
《西安推动航空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为题
聚焦西安航空产业发展情况
原文如下
↓↓↓
在西安,这样的首飞并不少见。67 年前,新中国航空人奔赴西安,建设 "172 厂 "。"172 厂 " 是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我国航空产业奠定了基础。如今,全国 1/4 的航空科研力量、18 个航空 " 国家队 " 和 2000 余家配套企业聚集于此,构建起国家级航空产业集群。
2023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 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西安立足自身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航空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
全链协同,做强产业集群——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拥有 1000 余家零件制造企业、1.2 万台数控机床,从毫米级标准件到飞机壁板,都可以制造。
锻造 " 骨骼 "。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锻造车间里,12.5 万吨模锻液压机正在建设安装,投入使用后将为飞机锻造钛合金 " 骨骼 "。
生成 " 肌肉 "。西安泽达航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一号厂房内,刀头飞速旋转,每年 30 万个飞机零件将从这里走下生产线,成为飞机的 " 肌肉 "。
打通 " 经络 "。西安奥若特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车间里,高低压管路、隔热降噪产品等飞机的 " 经络 ",在这里研发、生产、装配、试验。
设计研发、零件生产、整机制造、强度验证、试飞鉴定 …… 西安已形成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创新突破,激活发展引擎——
从 1 天到 1 分钟,是这里的效率变革。
" 用传统方法计算起落架关键姿态数据,1 个人要用上 1 天才能完成。"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锋指着车间里的智能生产线说,如今只需 3 个步骤,1 分钟就能完成。
从化学铣到镜像铣,是这里的工艺变革。
西安兴航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刀头在巨大的曲面板材上刻下纹路。" 飞机蒙皮过去靠化学试剂‘蚀’,现在靠‘雕’。" 公司副总经理曹鹏飞介绍。这套自主研发的类镜像铣五轴蒙皮铣切专用装备,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 1/10,效率提升 50%。
从 " 看天做 " 到 " 全天候 ",是这里的实验变革。
室外是 30 多摄氏度的高温,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的气候环境实验室里,寒风呼啸、大雪纷飞。这个 13 万立方米的空间,能精准复现 12 种气候环境,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生态赋能,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配套更加完善。" 去年我们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 24%,越来越多本地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走向全球。" 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管理发展中心主任杨永涛介绍。这里为国产大飞机产业链延伸和全球航空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强大支持。
人才基础不断夯实。在西安 " 空天银晖专家驿站 ",退休航空专家定期来企业传授经验;西安航空基地联合 18 所高校组建人才联盟,每年培育近万名专业人才;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建立 8 个创新中心,孵化出空天超算等一批优质项目 ……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从今年起,西安实施大飞机配套能力建设 " 三年行动 ",从土地、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 拿地即开工 ",让一个个项目加速落地;阎良区预留 1.4 万亩工业用地,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
2024 年,西安市航空集群整体规模突破 1500 亿元,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将锚定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新城’,在大飞机规模化、低空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让更多‘西安造’翱翔蓝天。" 西安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来源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