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上海,真的“老”了

文 | 长青研究社,作者 | 林韶,编辑 | 潘利恒

以前说 " 三人行,必有我师 ",现在走在上海街头,搞不好是 " 三人行,必有一老 "。这话真不是段子,是魔都的硬核现实。

上海民政部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上海 1538 万户籍人口中,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577.6 万人,占比高达 37.6%;65 岁及以上人口也达到 452 万人,占比 29.4%。

这意味着,每不到三个上海户籍居民中,就有一位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

想想真有点魔幻。1843 年开埠时,上海可是年轻、冒险、淘金的代名词。不到两百年,摇身一变,成了全国最 " 老 " 的城市。这 " 老 " 字,分量不轻。

上海到底有多 " 老 "?

作为中国经济火车头,上海攒下了 2500 万常住人口的家底,但不知不觉,也攒成了个 " 巨型老年城 "。怎么个 " 老 " 法?比比看就知道。

与兄弟城市比,上海的 " 老 " 尤为突出。我们以 2023 年数据来看(部分城市 2024 年暂未公布),截至 2023 年底,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人口为 568.05 万人,占比 37.4%;北京呢?431.6 万,30.2%;广州 204.77 万,19.4%;深圳更夸张,才 48.45 万,占比 8%。

算笔账,上海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深圳的 11.7 倍,占比是深圳的 4.7 倍!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而且清晰勾勒出上海在老龄化版图上的独特位置。

跟自己过去比, 自从 2015 年一头扎进 " 深度老龄化 " 的坑,上海的老龄化就跟踩了油门似的,一路向上。2015 至 2024 十年间,60 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净增 141.7 万人,年均增长超过 14 万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这一群体历史性地突破了 500 万大关。

到了 2024 年,达到 577.6 万这个数,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已相当于浙江嘉兴、福建厦门、山西太原、湖北襄阳、广东汕头、湖南岳阳等城市的常住人口总量。

想象一下,一个上海的老人数量,顶人家一个市的总人口,其体量之巨,可见一斑。

上海老龄化不仅体现在规模,更在结构上不断深化。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 20.8% 攀升至 37.6%,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 14.1% 跃升至 29.4%,两者均接近翻番。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9.4%)在 2024 年已超过了老龄化 " 标杆 " 国家日本(29.3%)。

同时,得益于医疗进步和居住改善,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从 2000 年的 78.7 岁显著提升至 2021 年的 84.1 岁,远高于同期全国 78.2 岁,高龄老人群体迅速壮大:80 岁以上老人 2024 年达 86 万,占比 5.6%,增速保持在 5% 以上。

百岁老人数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从 2000 年的不足 300 人,激增至 2020 年的 3200 多人,二十年增长了近 12 倍。长寿之城的光环背后,是日益沉重的养老照护压力。

最 " 老 " 城市,意味着什么?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 " 最老 " 的标签不仅是一个统计数据,更意味着一系列深刻而紧迫的现实挑战,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其一,养老金体系承压,区域转移格局生变。

国家层面,养老金是个大难题。为了解决各地养老基金 "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2022 年搞了全国统筹,基本形成了 " 南金北济 " 的局面。

经济发达的广东、江浙沪地区成为主要的贡献方。然而,上海自身的养老负担日益沉重,其养老金上缴能力正快速削弱。

数据显示:2022 年上海上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 67.92 亿元,到 2023 年骤降至 32.27 亿元,降幅高达 52.5%。与此同时,广东省 2023 年上缴额达 1158.41 亿元,占全国总额的 47.47%,而上海同期占比仅为 1.32%。

这一鲜明对比,凸显了上海在支撑全国养老金大盘与应对本地老龄化压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自己兜里的老人太多了,能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其二,生育率持续低迷,政策刺激面临 " 地狱难度 "。

对于上海自身而言,深度老龄化与超低生育率交织,使得提振生育意愿成为极其艰巨的任务。

自 2016 年 " 全面二孩 " 政策带来短暂的 21.84 万的出生人口高峰后,上海出生人口已连续 7 年下滑。2023 年出生人口仅为 9.8 万,仅为 2016 年的 44.9%,年均降幅接近 8.8%。

出生率更是从 2016 年的 9.0 ‰ " 腰斩 " 至 2023 年的 3.95 ‰,降幅 56.1%,连续两年低于 4 ‰,仅为当年全国平均水平(6.39 ‰)的 62%,在一线城市中垫底。

为啥都不生了?育龄女性少了、生娃年龄越来越晚、养娃成本高到吓人,大家干脆 " 躺平 " 了。

因此,无论是发放生育补贴、鼓励适龄婚育,还是试图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上海都必须付出比其他地区更大、更持续的政策努力,其效果却仍充满不确定性。

其三,年轻劳动力补给 " 断档 "," 抢人大战 " 白热化。

2024 年,全国 31 个省,只有 8 个人口正增长,3 个零增长,剩下近三分之二都在减少。

为啥?50 年代那波 " 婴儿潮 " 集体变 " 老年潮 " 了,加上户籍严控和少子化,导致年轻劳动力补给出现结构性 " 断档 "。

上海的情况尤为严峻: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全国统筹调剂勉强维持。另一边呢,养老金年年涨,2021 到 2023 年,上海平均养老金从 4668 元 / 月涨到 5039 元 / 月,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不少退休老人每月到手的钱,甚至比在职的年轻人工资还高!

年轻人口不仅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更是生产力、创新力、消费力的核心载体,也是维系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的关键 " 蓄水池 "。

在人口总量萎缩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 " 抢人大战 " 已悄然升级:从争夺高学历人才,到争抢年轻劳动力,如今已演变为对 " 人 " 本身的渴求——只要是人,来者不拒。

然而,比 " 抢人 " 更重要的深层课题,是如何真正留住人,为其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空间

提前 " 老 " 去,上海如何 " 未雨绸缪 "?

面对汹涌而至的深度老龄化浪潮,上海并未被动等待,而是凭借其作为先行者的敏锐度,早已着手布局,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持续探索创新路径。

养老服务体系上,上海算是 " 老大哥 " 了。早在 80 年代就开始建公办养老院;1992 年就把送餐、上门看病这些服务列入了市政府实事项目;之后连续 20 年," 新增养老床位 " 都是实事项目;2001 年,养老院里设医疗机构,上海首创;2004 年,又在全国最早搞社区居家养老。

2005 年,上海清晰规划了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90% 老人依托家庭接受居家养老服务,7% 依托社区资源,仅 3% 入住养老机构。

这一 "9073" 模式,精准定位了不同老人的需求层次,成为全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标杆性框架。

在这一模式指导下,上海的养老基础设施显著扩容。养老床位数从 2020 年的 15.9 万张增至 2024 年的 17 万张,并计划在 2025 年达到 17.8 万张。

支撑这些数字的,是日益完善的网络体系: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已建成 693 家养老机构、405 家长者食堂、529 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919 家日间照护机构以及 2406 个助餐点,织就了一张覆盖广泛的服务网。

然而,硬件设施的扩充相对容易,专业服务人才的匮乏才是真正的 " 软肋 "。养老护理行业长期面临着 " 低门槛、低技能、低收入、高流动性 " 的困境,从业者年龄普遍偏大,通常在 50-60 岁,稍微有点出路,人就走光了。

面对这一核心挑战,上海自 2015 年起便着力布局,并在 " 十四五 " 期间密集出台专项政策,试图多管齐下破局:一方面,通过中高职院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省市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和培养录用外地来沪从业者;同时,也鼓励本地户籍人员加入养老护理队伍,力图从多个源头扩充这支至关重要的 " 人才池 "。

在应对传统挑战的同时,上海也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 " 智慧养老 " 的落地应用,把科技揉进服务里。如预期一样,科技正逐步融入养老服务的毛细血管:一个简单的呼叫器,背后连接着社区和市场近百种服务资源;不起眼的红外感应设备,能默默守护老人的安全与健康;便捷的网络社交平台,则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打开了新窗口。

上海正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目标是在 2025 年底前建成 100 家,让 " 智慧养老 " 从概念构想逐步转变为可感可及的现实服务。

从早期布局到 "9073" 模式的定型,从床位数量的增加到服务网络的织密,从护理人才队伍的艰难建设到智慧养老的积极探索,上海这座超大型且深度老龄化的城市,展现出了 " 未雨绸缪 " 的远见和 " 摸着石头过河 " 的务实精神。

但这条路有多长、多难走,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未来会怎样?大家都在看。

结语

上海,这座曾经充满年轻荷尔蒙的 " 魔都 ",如今摘下了 " 全国最老城市 " 的帽子。数据冰冷,现实滚烫,577 万银发族不是数字,是 577 万个需要被温柔以待的生命,是一座城必须扛起的责任。

养老金紧、生娃难、抢人急,压力巨大。但上海没在等,而是一直在布局、在摸索。

摸着石头过河,前路必然不易。但行动本身就在宣告:" 老 " 不是城市的终点,而是文明高度的新考题。 善待今日长者,才是 " 魔都 " 真正的魔力所在。

参考资料:

1. 国民经略,《长三角,也开始 " 东北化 " 了?》,2025 年 5 月 21 日。

2. 城市进化论,《比全国早老 21 年,这座超大城市准备好了吗?》,2025 年 5 月 23 日。

3. 真叫卢俊,《上海的老龄化有点超乎想象了》,2025 年 5 月 23 日。

4. 上海民政,《2024 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工作综合统计信息》,2025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