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预见能源
" 经营正常 " 为何难以转化为股价动能?
9 月 29 日,宁波能源 2025 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现场,投资者的提问直指核心:" 公司股价长期低迷,是否遇到经营困难?有何提振股市的具体措施?" 面对这一尖锐质询,董事长马奕飞给出 " 日常经营一切正常,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 13.05%" 的回应。
然而市场对此并不买账——作为 1995 年成立、2004 年登陆上交所的老牌企业,其首发价格 4.2 元,二十余年后股价仍在 4 元区间徘徊,与宁波光伏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的区域能源发展热潮形成鲜明反差。
当 2024 年营收同比下滑 21.2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30.05% 的年报数据与半年报 " 增利不增收 " 的表现叠加出现时 ,这家国企的估值困境更显扑朔迷离:所谓的 " 经营正常 " 为何难以转化为股价动能?二十余年的发展又为何未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
分红维稳与市值管理:为何难破股价僵局?
股价长期与首发价持平的背后,是市场对企业成长价值的深度疑虑。通常而言,此类局面往往源于长期盈利增长乏力、资产增值效率低下,导致股价无法反映企业成长红利。宁波能源的财务轨迹似乎正在印证这一逻辑:2022 至 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波动明显,分别为 3.64 亿元(同比减少 23.22%)、4.07 亿元(同比增加 18.65%)、2.85 亿元(同比减少 30.05%),缺乏稳定增长的核心支撑。
面对投资者关切,马奕飞在业绩会上着重强调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提及 2022 至 2024 年现金分红比例分别达 41.48%、41.15% 和 58.83%,2025 年 5 月已实施每 10 股派 1.50 元(含税)的分红方案,总额约 1.68 亿元。但分红力度与股价表现的脱节,暴露出市值管理的深层短板。尽管管理层提出 " 以价值管理为核心,通过增强竞争力、优化治理、加强投资者沟通 " 等长效措施,甚至暗示未来可能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但市场更关注实际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对 " 增收不增利 " 的追问直击痛点。2025 年上半年 18.74 亿元的营收同比减少 11.24%,与 1.97 亿元归母净利润的 13.05% 增幅形成诡异背离,而马奕飞 " 积极开拓市场、优化资产结构 " 的回应未能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这种增长质量的瑕疵,或许正是股价长期低迷的核心症结。
增利不增收背后:数据矛盾与流动性暗礁
2025 年半年报呈现的 " 营收降、利润升 " 异象,并非宁波能源业绩质量问题的个例。回溯 2024 年数据,公司营业收入 42.42 亿元同比下降 21.24%,归母净利润 2.85 亿元同比下降 30.05%,已显现营收利润双降的压力,仅依靠经营性净现金流 124.55% 的同比增幅形成短暂支撑,而这种现金流与营收的反向变动已持续多个报告期 。
业绩说明会上暴露的数据矛盾更引发市场担忧。针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 55.45% 的问题,财务负责人夏雪玲称系 2024 年同期收回 2.61 亿元可再生能源补贴所致,但半年报明确记载该笔补贴为 2.54 亿元,700 万元的差额未获解释。无独有偶,独立董事张志旺将研发费 45.25% 的增幅归因于技术研发方向,而财报则明确指向 " 潜江热电、溪口蓄能研发费增长 ",信息披露的不一致性削弱了市场信任度。
财务报表背后的流动性风险更不容忽视。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 64.46%,虽处于能源行业 60%~75% 的常规区间,但货币资金仅 7.62 亿元,占 56.09 亿元流动负债的比例仅 13.58%,现金比率远低于 20% 的安全线。2024 年数据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连续三年上升,从 59.07% 增至 65.99%,短期债务占总债务比例达 49.67%,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从 2022 年的 15.06 次降至 2.89 次,资金回笼能力持续弱化 。
尽管管理层提出 " 发债置换高息贷款 " 的融资策略,但在货币资金占总资产不足 5% 的现状下,其抗风险能力与投资弹性已备受质疑。
智慧能源转型:蓝图之下的落地困境
在业绩说明会上,马奕飞将公司未来发展的重心锚定智慧能源转型,提及已在象山波威重工建成全市首个厂区内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推进虚拟电厂与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建设,并计划 " 持续拥抱数智力量 "。这一战略看似契合宁波打造 " 能源 + 数字 " 新型能源体系的城市规划——截至 2025 年 5 月,宁波光伏装机容量达 1024.45 万千瓦,象山海风电装机容量超 106 万千瓦 ,但宁波能源的转型实践却面临多重挑战。
对外投资的分散化与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形成鲜明对比。2025 年上半年,公司既斥资 9610.75 万元收购坤能集团 22 家光伏项目公司股权,又通过子公司新设马鞍山朗辰、青辰新能源等平台,同时推进 8 项认缴出资,但多数项目出资进度不足 50%,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反观存量资产,子公司潜江瀚达热电上半年亏损 1828.58 万元,兰溪甬能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因效益问题被清算注销,核心业务的盈利稳定性亟待改善。
转型项目的长周期与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更加剧了不确定性。公司寄予厚望的抽水蓄能项目中,仅 80MW 的溪口项目已投运,1200MW 的状元岙项目仍在推进中,而此类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与此同时,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已然显现:浙江省内三家热电企业均需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绿电绿证、辅助服务等新型交易品种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公司目前尚未展现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
当区域能源转型的红利持续释放时,宁波能源的转型成效仍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