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萧田
谁也没有想到," 鸭脖大王 " 绝味食品的人设会在一夜之间崩塌。
几天前,绝味食品公告,称因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所以被证监会处罚。
当其他企业的信披违规大多数是因为虚增营收时,绝味食品却直接来了一个反向操作,玩起了 " 藏富 " 的戏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符合逻辑。但深层次上来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透露出不寻常的诡异。
那么,绝味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是什么,它又透露出一个什么信号?
反向造假背后的几种假设
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透露了更多细节: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8%、3.79%、2.20%、2.39% 和 1.64%。累计测算显示,涉事期间合计少计营业收入超过 7 亿元。
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 400 万元罚款;
对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 200 万元罚款;
对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 150 万元罚款;
对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 100 万元罚款。此次处罚共计 850 万元。
关于绝味食品 " 反向造假 " 事件的动机,市场上有不同猜测——
有人说是绝味为了平滑业绩,隐藏真实增速,为未来业绩释放预留空间,这一说法带有明显的 " 上帝视角 ",其实站不住脚。
因为从数据上看,在绝味虚构业绩的 2017-2021 年期间,绝味保持稳定增长,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的平滑动机;而且装修收入在绝味体量里占比不大,平滑业绩作用有限。
不过,从以上的处罚结果来看,如果真的涉及管理层侵占或恶意造假,这个处罚额度又太轻了。
在财经无忌看来,更可能的一种假设是,监管认定这是一个会计准则理解的技术性问题,而非主观恶意的财务欺诈。
众所周知,作为卤味行业的 " 加盟模式鼻祖 ",绝味凭借 " 轻资产扩张 " 策略一度登顶行业市值榜首。绝味长期依赖的 " 中央工厂 + 加盟门店 " 扩张模式,1.5 万多家加盟店就是绝味最核心资产,而装修业务恰恰是总部与加盟商之间最大的利益交集点之一。
在特许经营模式中,装修费往往是比加盟费更大的利润来源。绝味对加盟店实行 " 总部统一设计、统一招标、指定供应商 " 的装修模式,要求加盟商每四年进行一次门店装修。
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总部推荐 " 指定 " 装修公司,报价通常比市场价高出 20%-30%,这个差价就是隐性利润。许多加盟品牌更是直接把装修公司放在体外,由实控人另设公司运营,利润完全不进上市公司体系。
从绝味的招股书来看,公司明确列示的收入类别中只有 " 加盟费管理收入 ",并未提及装修款。这说明在 IPO 时,公司和中介机构都认为装修业务不属于主营收入范畴。
如此一来,绝味可以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处理装修费,既可以给加盟商在账面上 " 减负 ",降低其加盟成本,又能在私下进行更灵活的利益分配。这种看不见的补贴和返利,比明面上的优惠政策更有操作空间。
换句话说,无论是主观恶意,还是无意为之,这都是绝味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的后遗症。
加盟大师的 " 困与乏 "
绝味今日危机的源头直接指向了它迅速崛起的利器——加盟模式。
卤制品门槛不高,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且单店的销售辐射半径不大,因此,规模就成为了卤味品牌们比拼的核心壁垒。而加盟为主的商业模式正是扩大规模的最好选择。
在业内,四大卤味巨头几乎都采用了加盟模式,但区别于其他三家,绝味创新性地设计并推行了一个组织叫 " 加盟委员会 ",在全国划出了 128 个战区,让加盟商们当战区委员,最高级的加盟商委员可以参与公司的核心讨论,而最下沉的加盟商委员可以管理和指导战区里的门店。
在财经无忌看来,过去的连锁品牌开放加盟,为了更好的管控加盟商,许多品牌都直接将加盟商视为 " 下属 "。这样简单粗暴的强硬管控,在加盟浪潮愈演愈烈的情况之下,显然是不利的。
全球巨头肯德基曾提到过一个关于加盟商的看法," 加盟商提供企业主要的利润;加盟商不成长,肯德基就不会成长;加盟商输了,肯德基也会输;加盟商赢了,肯德基也会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绝味已经提前一大步认识到加盟商与品牌是利益共同体,品牌与加盟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也是为什么绝味食品此前扩张速度令行业惊叹—— 2019 年实现 " 万家门店 " 壮举,达 10954 家;到 2023 年底,门店数量更是达到 15950 家的高峰。
然而,这种狂飙突进的扩张模式也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在当下消费降级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盘子越大,受到的冲击也会越大。
财经无忌就曾在《绝味食品被投资绊倒》中提到,作为卤味赛道唯一的万店连锁品牌,绝味扮演的应该是 " 鸭先知 " 的身份。它早就应该意识到行业趋势的变化,并通过提质增效、精耕细作,裹紧衣服过冬。事实是,绝味的嗅觉还略显迟钝。
反观周黑鸭通过提升单店运营效能,带动平均单店销售额有效增长,使整体收入降幅得到控制;煌上煌也通过在原材料价格低位时加大采购力度,拉低部分主要原材料的加权平均成本,实现了净利润的逆势增长。
这两家企业的 " 增利不增收 " 策略,与绝味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
根据窄门餐饮数据,截至今年 9 月 8 日,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 10838 家,而在 2023 年年底门店数还有 15950 家,短短一年多,已经关店 5112 家店,差不多减少了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绝味是四大卤味巨头中收缩最猛的。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更为激烈,这里面跌最狠的也是绝味食品,最高点股价 102.37,现在只剩 13.39 元 / 股(截止到 9 月 26 日),当前市值在 81.2 亿,市值已经蒸发了 500 多亿。
这家卤味行业风光无两的 " 鸭脖大王 " 或许是真的困了、乏了。
" 冰河时期 " 如何自救?
客观而言,绝味食品当下遇到的外部困境并非个案,而是整个卤味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2025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卤味行业三大企业营收均呈下滑态势:绝味食品营收 28.20 亿元,同比下降 15.57%;煌上煌营收 9.84 亿元,同比下降 7.19%;周黑鸭营收 12.22 亿元,同比下降 2.9%。
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 年卤味品类市场规模为 1573 亿元,同比增速仅为 3.7%;预计 2025 年将微增至 1620 亿元,增速进一步放缓。
尤其是绝味,上半年,绝味食品鲜货类产品贡献了 21.12 亿元营收,较上年同期的 26.12 亿元直接减少 5 亿元,下滑超 19%。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 2025 年 6 月,绝味食品合同负债为 1.43 亿元,同比下滑 9.4%。合同负债是 " 已收款待发货 " 的重要指标,其下滑直接反映了加盟商拿货积极性的下降。
此外,单店经营效率的恶化更加明显。按照现有门店数量和营收规模推算,单店月均销售额已经从高峰期的 3 万多元下降到 2 万元左右。在房租、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大量加盟店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
面对卤味市场的激烈竞争,四家卤味巨头都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推出新品、转型餐饮、加速出海、跨界并购等。
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周黑鸭推出的子品牌 "3 斤拌 · 小锅鲜卤 ",进军 " 现制热卤 + 快餐 " 市场,还是煌上煌则切入了冻干食品赛道,都没有在市面上引起太多波澜。
财经无忌认为,卤味市场的低迷不单单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存在着消费认知的变化。
比如说,当下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将低盐、低脂、低糖作为卤味消费的首选条件,这种消费趋势要求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更要将心智植入到消费者心坎里。
处于 " 老登消费 " 和 " 新消费 " 的交界点,绝味开出了全新门店形态 " 绝味 plus",定位为新式卤味休闲小吃店,
" 绝味 plus" 的卖品很多,有炸卤、小吃、甜品、炙烤、主食以及酒饮等多个品类,SKU 总数接近 30 款,试图打造一个从 " 买卤味 " 到 " 逛一个有社交氛围的潮流空间 " 的转变。
有意思的是,这种探索并非绝味一家之举。
多家卤味品牌也在围绕场景体验进行改造,如紫燕食品发力大学门店,周黑鸭频繁跨界联名、布局社交内容;整体趋势指向一个共识——单靠传统渠道和产品组合,已难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情绪价值需求。
绝味 Plus 能不能成为绝味的 " 第二增长曲线 " 还很难说。
但对于 57 岁的戴文军而言,在监管处罚落地、加盟陷入困境、行业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想要困境反转,可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