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联合发布《2025 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研究发现,2025 年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出现下降趋势,问题数增长是导致下滑的主因。核心零部件模块质量持续改善,智能座舱和驾驶系统表现欠佳。研究首次引入 " 体验质量 " 概念并发现,用户体验层面问题显著增加。
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自 2019 年起持续开展,始终坚持用户视角,以 " 市场质量表现 " 表征受访者对车辆全部质量问题的看法(市场质量表现 = 问题数 × 抱怨度;数据为负向数值,数值越低,质量越好)。本年度研究覆盖 51 个主流汽车品牌,自主品牌占比突破 60%,涉及 23 个细分市场的 119 款车型,并新增新能源 MPV 细分市场研究。其中,新能源车型 62 款,较 2024 年车型数量有显著提升;同时增加 " 智能座舱 " 和 " 驾驶辅助 " 二级模块的问题研究,以回应消费者关切。
研究发现,2025 年市场质量表现得分 27.19,较 2024 年增加 23%,行业整体质量水平出现下降。发动机、变速箱和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模块质量持续提升,而智能座舱和驾驶系统等其他模块则有所变差。胎噪 / 路噪太大、风噪太大、车机死机黑屏成为问题数排名前三的质量问题。
2022 年至今,燃油车用户抱怨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车机死机和卡顿仍为重点问题,胎噪 / 路噪,以及风噪问题增多,轮胎缺陷和换挡顿挫问题也比较突出。问题数上升 Top10 排名中有一半来自智能座舱维度,成为燃油车的 " 难解之题 "。自主品牌燃油车在智能座舱、发动机、变速箱模块质量表现不及海外品牌,其中智能座舱维度差距最为明显。
新能源车方面,除车机死机和卡顿等常见重点问题外,OTA 长期不升级和车机信号差成为新的重点问题,同时还出现底盘异响问题。此外, APP 远程控制延迟 / 卡顿、空调噪声大等问题数快速上升。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在智能座舱和三电系统模块的质量表现显著优于海外品牌,但在外观、座椅、空调模块上,自主品牌的质量表现相对欠佳。
随着质量问题数呈波动态势,用户抱怨度持续提升,用户对产品体验的满意度也呈现波动下降态势。行驶时车内静音效果、储物空间和后排空间,成为性能满意度下降最显著的三个指标。
基于上述分析,本年度研究首次引入 " 体验质量 " 概念,将现有质量问题重新划分为实物质量(存在即功能失效);感知质量(存在即感受不好);以及体验质量(存在但体验因人而异)。研究发现,相比 2024 年,2025 年实物质量问题数下降,而感知质量问题数上升,体验质量问题数增幅显著,部分功能在性能上无法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主要集中于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和外观模块。这种高增长态势在不同能源类型上均有体现。体验质量问题也成为整体产品质量问题中最难预判、聚焦和掌控的问题类型。
配置体验降级、设计抱怨升级、产品验证不足、采供管控不力以及召回处理不佳组成了本年度汽车产品质量领域的关键 " 负面图景 "。当前,汽车产品质量的核心正在从基础的 " 可用性 " 向更高层次的 " 体验性 " 转变。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认知不断深入和期望值持续提升,许多以往并未引发投诉的设计细节,如今已逐渐演变为集中的用户抱怨。面对这一转变,汽车厂商需深入理解真实用户场景,打通工程开发与用户评价体系,实现对产品表现的实用化、场景化验证,才能打造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汽车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