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1小时前

秋分祭月,不是中秋祭月?

今日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公历 9 月 22 日、23 日或 24 日交节,昼夜均分、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 秋分,八月中 "。秋分有三候:一候 " 雷始收声 ",二候 " 蛰虫坯户 ",三候 " 水始涸 ",自古是农耕时序的重要节点。

秋分民俗,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核心为 " 祭月 " 与农事祈愿。皇家依 " 春祭日,秋祭月 " 礼制,于秋分设坛祭祀月神,《礼记》上记载 "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以祈求国泰民安;明清时期设月坛专祀,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年),清代沿用。因秋分月未必圆,后祭月节渐移至中秋,演变为赏月习俗。

历史发展中,民间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秋分习俗。例如," 秋分立蛋 ",寄寓生命敬畏。在岭南地区有 " 吃秋菜 ",人们采食秋碧蒿或野苋菜,通常将其与鱼片同煮成 " 滚汤 "。这道 " 秋汤 " 不只是一道菜,更承载着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愿望,民间有顺口溜:" 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此外,农民会制作 " 秋牛图 " 并上门派送,说唱劝农歌谣,称为 " 送秋牛 ",寓意丰收吉祥。同时,秋分前后恰逢古时的 " 秋社日 "(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民间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重要日子,可谓古代的 " 丰收节 "。

2018 年,国务院将秋分设为 " 中国农民丰收节 ",成为首个国家层面农民节日。各地举办农产展销、民俗展演等活动。传统习俗亦焕发新生:" 竖蛋 " 成校园节气趣味活动," 送秋牛 " 转化为农耕文化展览,祭月仪式则以文旅体验形式重现。

从皇家祭月到全民丰收庆典,秋分习俗在沿袭变迁中持续传承着中华民族顺应天时、庆贺收获的智慧与喜悦。秋分既保留着 " 阴阳相半 " 的自然哲思,又通过节庆创新连接古今,成为承载农耕记忆与乡村振兴活力的文化符号。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