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对话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人形机器人估值没泡沫,百万亿风口刚刚开始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兼 CEO 李清都

自 2025 年初开始,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行业焦点,该领域融资总额已超过 260 亿元,正处于类似于 ChatGPT 引爆 " 百模大战 " 的投资热潮当中。

近期,特斯拉 CEO 埃隆 · 马斯克(Elon Musk)表示,预计公司今年将生产 5000 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他强调,一旦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未来 Optimus" 擎天柱 " 可能占据特斯拉 80% 的价值。而目前,特斯拉市值高达 1.24 万亿美元。

这对于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枚 " 强心剂 "。

据美林证券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从去年的 2500 台,增至 2025 年的 18000 台,到 206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 30 亿台。另据彭博数据,未来全球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中,将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公司。

而大量对标特斯拉 Optimus 的中国智能机器人中,卓益得机器人(DroidUp)无疑是国内最为低调且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

卓益得机器人成立于 2021 年,前身为深圳市行者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6 年,源于中德有史以来最大 AI 合作项目,是国内很早进入双足机器人赛道的企业之一,团队在双足动态行走和跨模态学习研究方面拥有超过 20 年的经验,主要围绕科研教育、商业服务、居家康养等场景提供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早在 2015 年,李清都团队研发的 " 行者一号 " 人形机器人,以 0.8 度电持续行走超 134 公里,连走两天三夜,打破了康奈尔大学保持的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吉尼斯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2024 年,卓益得机器人宣布完成 1 亿元 A 轮融资。随后,卓益得发布全球首款基于仿生肌腱驱动技术的模块化人形机器人 " 行者二号 ",并在 2025 年北京亦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获季军,引发关注。

今年 7 月,卓益得发布 " 行者三号 " 人形机器人,其身高约 1.7m、重约 38kg,依托肌腱仿生驱动技术,机身较行业同级轻 20% 以上,行动灵活且能耗降低 50%,动态耦合节能技术则让其动态续航达 6 小时。

2025 inclusion · 外滩大会上,笔者见到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兼 CEO 李清都,我们谈了很多行业泡沫化、价格战等关键话题。

在与笔者独家交流中,李清都反复提及人形机器人的" 安全性 "。

李清都认为,人形机器人量产过程中,首先解决应用场景问题,其次产品必须安全、稳定和可靠。而当下很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还未达标,因此,卓益得一直将安全性放在机器人研发首要考量的目标,只有解决好场景和安全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量产。

量产方面,卓益得主要将核心研发放在上海,而其位于河南郑州的子公司卓益得人形机器人(河南)有限公司,定位是试图解决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问题。今年小批量的量产规模大概在数百台,明年在 2000-5000 台左右。

谈到人形机器人 " 泡沫化 " 话题,李清都表示,从估值角度上来说,人形机器人企业仅估值 100 亿 -200 亿,行业还远没到 " 泡沫化 " 阶段。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与手机、汽车共同驱动百亿级市场,解决平衡性、高效性、智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和盈利,从而达到机器人 ROI(投资回报率)。

在李清都看来,如何在下一个 5 年中生存,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键问题。所以,企业必须找到人形机器人场景,真正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未来五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会出现比较大的整合和分化,很多企业需要转向垂直和特种赛道。

李清都强调,当前,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任何企业都有一个可能会被 " 颠覆 " 的机会。未来 1-2 年内,人形机器人行业会解决 " 泡沫化 ",以及进入家庭场景的技术挑战等。

"(国内人形机器人)所有的投入都会取得回报,只不过很多企业最后可能会切换其他赛道。反正我们养了这么大池子鱼,这个鱼最后是否到湖水,其实无所谓。" 李清都称,每个行业其实都有一些细分领域,我们随时切进去,都是有机会的。

(图片来源:卓益得双足人形机器人展示)

以下是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李清都对话整理:

问:你曾提到,人形机器人降价到数万元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人形机器人价格应该在哪个价格区间可以达到 " 平衡点 "?

李清都:2023 年的时候,我和很多机器人行业人士聊天的时候就谈到价格战问题,当时我说国内不要去搞价格战,不要做得像协作机械臂一样。

问:然而最后大家没听劝,打了价格战。

李清都(摊手):但是,我也觉得不是他们(企业)的问题,很多人可能被资本裹挟着。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机器人领域)创业其实还是需要有一个好的生态。

实际上,我认为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应该就像我们笔记本电脑或手机。你看,每年 iPhone 发布的时候,都是同一个价格,是因为他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就是能保证商家创新所需要的利润,同时也能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这样达到平衡之后,我觉得(机器人行业)才算进入一个正式的、健康的业态,所以现在这个业态,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不是那么健康,或许还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

问:哪个价位?9.9 万?20 万?

李清都:我认为在 15 万元左右比较平衡。因为马斯克曾经提出 3 万美元的价格,这是大家心里已经锚定的价格位置,但这只是针对普通大众型(人形)机器人。

就像我们汽车,有高端、有低端、有特种应用等场景,价格都不太一样。

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无论是用在健康养老,还是迎宾导引,或者巡检安防等,核心还是在于大家在乎它(机器人)创造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

我认为,机器人售价在 15 万元人民币左右,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健康的状态。如果价格过低,就像电动汽车一样,这就无法保证设备质量和售后,说不定人买了回去之后,这个企业将来可能就不存在了。

问: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非常热闹。有些人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有 " 泡沫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行业被低估了。那么在你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有 " 泡沫 " 吗?

李清都:从估值角度上来说,人形机器人还远没到 " 泡沫 " 的时候。

如果你算一下,现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大概营收是个什么样规模(水准),未来机器人大概是与手机(数量)、汽车一样的百万亿级市场规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估值 100 亿、200 亿的企业根本达不到 " 泡沫 "。

但这个过程中,其实里面是有 " 泡沫 " 的,因为涌入到这个领域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参差不齐,有些人水平一般、没有所谓创新能力,当然,也有很多专业人士和能力较强的机器人创业者。

在我看来,人形机器人达到量产和盈利的核心还是技术产品,这是非常硬核的东西,从而让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里面满足 ROI(投资回报率),最后通过降本增效,未来 1-2 年内市场会解决 " 泡沫化 " 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会逐步在某些场景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问:2025 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卓益得机器人的行者二号机器人赛队获得了第三名,最近卓益得也在 WAIC 展会上发布了行者三号。所以,这些展示、运动是否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发展和量产交付的一部分?

李清都:首先,无论是参加运动会马拉松,还是对外运动展示,这是机器人可靠性和基本能力的验证。所以,在马拉松上,我们一直没有去追求所谓的名次,我们的目标是 " 不换电跑完全程 "。

对于我们这样一家做轻量化机器人设计公司来说,无论学术界、产业界,还是投资人,都在质疑这条路径,但我们验证了轻量且智能安全(这一)全新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对我们来说目的已经达到了。

事实上,我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之前需要做到五个特性:平衡性、高效性、智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其中,安全性应该作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条件。

其中,人形机器人马拉松验证了机器人的运动、续航等能力。比如,如果人形机器人只有半小时、一小时续航的话,不仅有 " 焦虑 " 感,而且可能损害未来机器人规模化落地,也有可能成为未来落地的重要技术瓶颈之一。而机器人能跑马拉松,意味着它的可靠性已经可以了。

安全性方面更加重要。卓益得机器人身高 1.7m,本身是 " 轻量化 " 的,只有 30 公斤左右的重量,所以在极端情况下,他的安全性底线守住了。剩下就是机器人的干活能力、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这两个问题解决的话,人形机器人的 ROI 就能满足要求了。

总结来说,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还是安全性、成本以及商业化落地等能力。

问:关于具身智能,有人称 VLA 是傻瓜模型,也有人说世界模型不是具身智能技术方向,你更同意哪种观点?

李清都:VLA 模型比较适合简单、垂直、单一的任务,主要因为它不需要泛化很多问题,不需要理解很多知识,比如叠衣服、产线工作等,都属于 VLA 模型可以解决的范围。

而世界模型,相当于像人一样能真正对世界理解,对于未来有预判。

所以,世界模型是未来,VLA 是现在,这两者之间不可以长期并行。

例如,很多工业场景其实不需要做很多世界模型,因为这对于服务器有更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大量成本。但是,VLA 只需要单卡或嵌入式,就可以解决算力问题。

另外,具身智能的数据也非常重要。从学术角度来看,当前用这些模型和数据做训练、算法迭代,距离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很长距离。

未来,具身智能数据主要有三个采集方向,呈现 " 倒三角 " 格局:一是最有价值的高级技能人员数据,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医生等职位的数据训练;二是仿真和 Sim2Real 合成数据,这是降低成本的核心手段;三是真机数据,能够帮助人形机器人解决一些边界问题。

问:卓益得的 " 行者二号 " 和 " 行者三号 " 落地场景有哪些?你们是否有一个量产出货计划?

李清都:对于卓益得来说,现阶段修炼内功、场景验证更加重要,稳扎稳打,明年才是我们实现量产规模的阶段。

其中,今年 " 行者二号 " 已经在多个场景里面布局;而随着 7 月发布 " 行者三号 ",下半年主要验证 " 行者三号 " 的应用能力,主要应用于导览、巡检、工业、医疗等多个落地场景,预计明年实现 " 行者三号 " 的量产交付,产能比 " 行者二号 " 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卓益得主要将核心研发放在上海,而其位于河南郑州的子公司卓益得人形机器人(河南)有限公司,定位是试图解决人形机器人的量产问题。今年小批量的量产规模大概在数百台,明年在 2000-5000 台左右。

问:今年以来,春晚机器人引发新一轮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爆火,行业也存在所谓 " 第一梯队 " 排名,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李清都:首先,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没有所谓 " 第一梯队 ",大家都还在一个起跑线上,国内与全球真正规模最大的通用机器人公司相比还有很长的距离。

其实,更多的资本机构也许不会对外展示,即使是自己做,也不会公布于众,因此,我们只能看见浮在表面的一层东西。

最后,在我看来,机器人企业现在的估值才 100 亿、200 亿,对于真正实现人形规模化来说,那都是百亿、千亿规模,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家还在一个起跑线上,任何企业都有一个可能会被 " 颠覆 " 的机会。由于人形机器人还有很多真实需求的应用落地,行业的 " 牌 " 还没洗到那种(大浪淘沙)程度,未来机器人依然需要解决人类很多生产生活问题。

问:如果泡沫破灭,你认为国内会剩余多少家人形机器人企业?

李清都:首先我认为,所有的投入都会有回报,只不过他(企业)可能最后会切换赛道。更高角度看,反正我们养了这么大池子鱼,这个鱼最后是否到 " 湖水 ",其实无所谓。

其次,从团队角度看,其实企业要做好自身定位,如果最后发现竞争不过头部的时候,你可以切换垂直场景、特种场景,因为这类场景需要很多人形机器人产品。从整个行业角度看,现在一百多家本体企业还远远不够。

AI 层面,现在看起来我们很紧缺,但我估计,未来三年、五年之后,(具身智能技术)肯定会过剩。

最后,人形机器人落地一定要对物理 AI 有更多理解,需要解决实际场景问题。从落地角度看,只要做过实物,加上 AI 能力补充,将来企业在落地上一定有优势。

每个行业其实都有一些细分领域,我们随时切进去,都是有机会的。

对于卓益得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开启人机共生的新纪元,更实际一点来说,先从一些简单的问题上服务好 " 人 ",做好导览、巡检等工作,把这两个场景稳扎稳打 " 打实 ",下一步再获得更多技能,不断深入,在一些比较难的任务中服务更多的专业人士。(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编辑|盖虹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