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8分钟前

告别“躺赚”,拥抱“活钱”:存款搬家正在进行时

" 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 1%,存一万块年利息也就买两杯奶茶 ",这是不少老百姓打开银行 APP 后的直观感受。从官方数据到市场动态,一场大规模 " 存款搬家 " 正悄然进行。

中国人民银行 9 月 12 日公布的 8 月金融数据显示,8 月居民存款新增 1100 亿元,较 2024 年同期少增 6000 亿元,而 7 月同比少增 7800 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是定期存款增长的 " 大年 ",当前正处于定期存款集中到期高峰,叠加权益市场情绪回暖,资金 " 搬家 " 特征尤为明显。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新口径 M1 增速从 7 月的 5.6% 升至 6%,新增 1713 亿元,同比多增 3827 亿元,"M2-M1 剪刀差 " 持续收窄,意味着居民手中的 " 沉睡资金 " 正加速活化,不少转化为证券活期存放款,流入股市、基金等领域。

其中," 固收 +" 产品成了零售端的 " 香饽饽 ",理财公司扎堆研发 R3 级产品,热度远超纯债产品。不少人通过券商账户尝试入市,也有人偏爱稳健的政金债基金,还有人把黄金当 " 避险底仓 "。

" 和 2015 年股市热、早年房地产潮不同,这轮资金迁徙更理性,资金更多流向相对稳健的理财和债基,而非高风险资产;居民对刚兑打破的认知更成熟,风险偏好分层更明显;此外,资管新规后产品透明度提升,也可能影响资金流向。"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巴伦中文网。

对普通人来说,如何在 " 不缩水 " 与 " 稳增值 " 间找到平衡,避开理财套路,选对适合自己的渠道,成了这场资金大迁徙中最关键的课题。

资金 " 大迁徙 ",老百姓寻找投资新渠道

银行理财市场成为存款 " 搬家 " 的核心承接阵地。据证券时报数据,2025 年 8 月,市场排名前 14 的理财公司(含 6 家国有行、8 家股份行旗下公司,规模均超 1 万亿元)中,有 12 家实现存续余额净增长,合计增长约 2857 亿元,总规模突破 25 万亿元。国信证券预估,银行理财行业整体规模已突破 33 万亿元。

从资金流向看," 固收 +" 产品和企业理财成为两大 " 超级赛道 ":零售端,居民对多资产理财需求旺盛,理财公司加大 R3(中等风险)等级 " 固收 +" 产品研发,通过 5%-10% 仓位配置指数增强、量化中性产品,多数能实现 2.5%-3.0% 的业绩比较基准,研发积极性远超纯债类产品;企业端,受利率下行与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企业更倾向于买对公理财产品,以 R1、R2 级产品为主,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性。

除了银行理财,股市、基金、不动产及黄金等也成为资金 " 搬家 " 的重要去向。权益市场方面,8 月非银存款新增 1.2 万亿元,同比多增 5500 亿元,延续 7 月以来的高增态势,反映出居民通过券商账户入市的意愿增强。

不动产投资中,部分投资者转向市中心 " 老破小 " 房产或 CBD 小户型。上海市民张阿姨在儿子的建议下,以 210 万元购入一套虹口区内环的一室户老房子,月租金 4200 元,租金收益率 2.4%," 这个小区同等面积的房子,在 2021 年高位时售价一度达到 330 万元,4 年时间跌了 36%。" 她认为,现在低位购入、出租,收益率高于存款利息。

尽管新房成交仍处低位,但核心地段的二手房、小户型租赁市场热度回升,部分投资者的心态和张阿姨一样,通过收租金实现资产保值。从数据上看,30 大中城市二手房成交热度 8 月环比明显修复,成为存款 " 搬家 " 的又一去向。

黄金则成为 " 避险刚需 ",不少人通过积存金、黄金 ETF 配置底仓,2024 年 5 月至今,部分投资者的黄金投资收益已超 30%。

除了个人投资者,企业资金的 " 搬家 " 也改变着市场结构。2025 年 8 月,企业债券发行虽新增 1346 亿元,但同比少增 360 亿元,且低于 7 月的 2748 亿元,不少企业将闲置资金转向对公理财。

从未来趋势看,存款 " 搬家 " 的动力仍将持续。一方面,大行存款利率下调后,中小银行多轮 " 补降 ",1 年期存款利率跌破 1%,货币基金收益率仅 1% 出头," 比价效应 " 将持续推动资金流出;另一方面,理财市场产品创新不断," 固收 +"" 政金债基金 " 等品类兼顾稳健与收益,权益市场若持续回暖,还将吸引更多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资金入场。

普通人博取高收益," 先避坑、再求稳 "

存款 " 搬家 " 不是简单的 " 资金转移 ",更像是一场 " 收益重构 " ——有人通过房产、理财实现 " 利息覆盖日常开销 ",有人在股市中谨慎布局追求高收益,也有人因误踩理财产品 " 套路 ",收益不及预期。

互联网公司职员李宇(化名),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存款 " 搬家 " 的目标很明确:追求年化 3% 以上的收益。2025 年初,他将 100 万定期存款取出,先跟风买入了某银行 APP 上的 " 热销理财 ",结果却踩了 " 套路 " —— 产品初期展示的 " 成立以来收益率 " 高达 4%,但买入后近一个月收益率仅 0.15%," 后来才知道,这类产品为了打榜,会先塞高收益资产拉抬业绩,吸引大量投资者买入后,再换成普通资产,收益自然跌下来。"

吃了亏的李宇开始自己研究理财技巧,总结出一套 " 避雷方法 ":看收益率时,不看 " 成立以来收益 ",重点盯 " 近一个月收益率 ",0.25% 以上才考虑;看单位净值,若近一段时间多次 " 挂 0",坚决不买;遇到产品 " 突然放额度 "(原本售罄,突然可购),反而警惕,因为这往往是收益下滑的信号。

调整策略后,他将资金重新分配:40 万投 R2 级纯债理财(底层为国债、政金债),近一年收益为 2.8%;40 万投 " 固收 +" 产品(" 债打底、股添色 ",少量配置消费、酒类股票),年化收益 3.5% 左右;10 万投结构性存款,10 万定投黄金 ETF。

张雪峰认为," 固收 +" 产品和政金债基金的走红,或许反映了居民在收益与风险间的折中选择:一方面,利率下行周期中,传统存款收益吸引力下降;另一方面,股市波动加大使得纯权益资产配置门槛升高。这类产品通过债券打底、少量权益增强,可能契合了 " 求稳但不愿躺平 " 的心理。

另外,投资者需要筛选理财产品时的隐藏指标,除短期收益和净值波动外,可关注一些因子,比如夏普比率,衡量单位风险下的超额收益,但需注意其依赖历史数据的局限性。以及最大回撤——极端市场下的损失幅度,对风险厌恶者尤为重要。

张雪峰介绍,还需关注机构自购比例,管理人跟投情况可能反映其信心,但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底层资产穿透数据:如债券持仓的信用评级、行业分布等,避免 " 黑箱 " 风险;费率结构:某些产品的超额收益可能被高额管理费侵蚀。这些指标需动态评估,不可孤立看待。

一位行业从业者提示:赎回时也需注意 " 收益损耗 ",多数理财产品赎回需 1-3 个工作日,期间无收益,频繁赎回会浪费收益。可通过 " 累计收益复盘法 " 判断是否赎回:计算公式为 "(累计收益 / 持有天数 / 本金)× 10000",即 " 万份日收益 ",若连续 10 天低于 1 元,可考虑赎回;若高于 1 元,可继续持有。

" 存款搬家 " 避免 " 盲目跟风 "

面对汹涌的 " 存款搬家 " 浪潮,专业人士认为,需避免 " 盲目跟风 ",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搭建 " 稳健 + 弹性 " 的分层组合。

张雪峰表示,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追求 " 保本 + 稳健收益 " 的投资者(如中老年群体),可侧重低波动资产(如国债、存款)占比 50% 以上,搭配少量年金险,谨慎参与权益类。中青年群体可尝试 " 核心 + 卫星 " 策略,例如 60% 稳健资产(债基、REITs)+30% 权益(指数基金)+10% 另类(黄金等);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提升权益比例至 50%-70%,但需避免盲目追逐热点。

锁定 2.5% 收益的年金险与长期定投红利 ETF 各有优劣。行业从业者袁帅认为,年金险优势在于收益稳定,能提供确定的现金流,适合风险偏好极低、追求长期稳定保障的投资者,如为养老做规划的中老年人。劣势是收益相对较低,灵活性较差,提前退保可能面临较大损失。长期定投红利 ETF 优势在于可分享股市长期增长红利,通过定期投资平滑市场波动风险,有机会获取较高收益,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有一定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投资者。劣势是股市波动大,收益不确定,可能出现短期亏损。

此外,专业人士强调,存款 " 搬家 " 前,个人需做好两项核心准备:一是明确资金用途,区分 " 短期备用金 "" 中期理财金 "" 长期储蓄金 " —— 短期备用金(3-6 个月生活费)可存放于现金管理类理财或货币基金,虽收益低(1.5%-2%)但流动性强;中期理财金(1-3 年)可投向 " 固收 +" 或政金债基金;长期储蓄金(5 年以上)可配置年金险或房产,锁定长期收益。

二是做好风险评估,避免 " 盲目跟风 "。 若无法接受任何亏损,优先选存款、政金债;若能接受 5% 以内的波动,可尝试 " 固收 +";若追求高收益,需做好 " 短期被套 " 的心理准备,避免因市场波动恐慌赎回。

" 存款搬家不是‘逃离存款’,而是‘优化资产配置’。普通人的核心目标,是让资金‘不缩水、稳增值’,而非追求‘一夜暴富’。选对路径、避开套路、做好规划,才能真正受益。" 上述人士表示。(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孙骋,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