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谈思政教育,燃思想火花。
9 月 1 日以来,本报连续推出十篇 " 新时代思政 " 系列评论。
文章精雕细琢,反响如潮涌动。" 透彻 "" 写得真好,去繁化简 "" 看了一遍又一遍 "" 刚上完两节思政课的老师,进来找素材 "…… 大量读者留言、来电,谈感想、说体会,讲述故事、分享案例,诸多鲜活内容、一线思考让我们深受触动,也大受启发。
现集中编发,以飨读者。
1. 今天,请以 " 大历史观 " 打量思政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武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全文】
2. 以世界眼光看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世界眼光更全局、更深刻、更理性地把握思政教育,就会不气虚、不犹疑、不含糊,从容执着地凝练中国气韵,不断吐故纳新,贡献中国智慧。【全文】
3. 爱国主义,思政的永恒主题
"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百余年前,《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振聋发聩。今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我们再论思政教育,就是要让爱国主义这把炬火辉煌于史、溢彩于今,照亮征途、闪耀人心。【全文】
4. 真理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八十载时光飞逝,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换了人间,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而真理的光芒,穿过 " 时空隧道 ",照亮过去、闪耀现在、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 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全文】
5. 气象万千的中国就是大课堂
6. 浸润式思政 像盐像水像空气
沉浸其中,温润而泽。如盐作为 " 食肴之将 ",溶解于食物,体匿而性存,无痕却有味;如空气之于人,无色、透明却必不可少;如春风化雨,如源头活水,润物细无声,善利万物而不争。【全文】
7. 思政教育如何洋溢 " 青春态 "?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醒我们:求创新,本就是思政教育该有的基因;青春态,必将是思政教育最美的色彩。【全文】
8. 最关键的教育:知识 + 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位教师都是鲜活的思政教材、行走的 " 思政课程 "。这堂 " 课 ",为何让人经久不忘?【全文】
9. 立德树人,终身思政
对普通人来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人生路漫漫,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生课题。幼儿尚不知 " 敬业 " 为何物,少年对 " 信仰 " 依然懵懂,人到中年才能深切体会 " 担当 " 的分量,遭遇逆境方知 " 信念 " 的可贵。【全文】
10. 求实求新,炼出知行合一新境界
思政教育,为何更加强调知行合一?因为 "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因为 "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因为 " 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 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的传授,更强调价值观的内化、行为的外化。非 " 行 " 不足以 " 化 ";见于 " 行 " 才能察其效。可以说,好学而力行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本落脚点。【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