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0小时前

阿里这是要“扫”谁呢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虎嗅独家获悉,阿里旗下高德,已经推出一款名为 " 高德扫街榜 " 的本地生活榜单类产品。这个产品在 2025 年 5 月中下旬到 6 月初的期间在高德内部完成立项,由高德地图产品经理、高德扫街榜产品负责人李刚带队。项目之初,团队总计 20 余人,均由高德成员组成。

虎嗅了解到,这些原本在北京望京高德总部工作的员工,在过去几个月被集中调往阿里西溪园区 C4 楼 " 封闭办公 " 以攻坚 " 高德扫街榜 " 这款产品。由于高德 APP 每年的流量峰值出现在十一期间,所以 " 高德扫街榜 " 的上线时间被设定为十一前。

从 6 月初到 9 月初,这个团队的人数从 20 人一度扩展至百余人。相关人士告诉虎嗅," 高德扫街榜 " 目前依然属于高德生态内的产品,截至 9 月初并未与淘天的本地生活业务有实际联动。目前,高德 CEO 郭宁向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直接汇报,高德的日活为 1.7 亿,月活为 8.9 亿。有参与到扫街榜项目的人士告诉虎嗅,榜单产品和高德内多个业务线有深度联动和打通,但尚未和阿里内其他电商系兄弟部门有过多接触。

简单来看,高德扫街榜是一个包含了 " 榜单、评分、评价 " 三类子产品的产品集合。李刚向虎嗅表示,扫街榜最重要的数据来源有两个维度:其一是行为数据,包括了用户移动距离(比如驱车 15 公里去某个店吃饭)、点击收藏浏览等 APP 端行为、店铺复购与转发等消费分享行为等等;其二是基于多模态的 UGC 评价内容,包括了图文、视频等类型。

AI 是整个扫街榜背后的关键。针对第一种行为数据," 高德扫街榜 " 团队在 6 月初组建了 " 清北 " 毕业生为主的科学家团队,用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的 AI 产品去重新分析洞察高德 APP 上的用户行为数据;而针对第二类 UGC 内容," 高德扫街榜 " 团队引入了千问多模态能力,去甄别和筛选真实优质内容。而两类数据最终还会 " 流入 " 团队研发的 AI 算法系统中,生成动态的评分和榜单。

AI 扮演的另一个角色则是生产力。虎嗅获悉,高德在整个 2024 年都在推动全员办公 AI 化。" 高德扫街榜 " 在诞生的两个多月里,大量启用了 AI 编程、AIGC 相关工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团队以 20 余人规模完成了产品的基础框架。

据悉," 高德扫街榜 " 并没有商业化指标,李刚表示这个产品后续也不考虑商业化。他和团队 6 月以来最关键的季度考核指标是 " 产品及时上线以及上线后的用户满意度 "。

在与多位知情人士和业内人士沟通后,笔者分析认为," 高德扫街榜 " 实际上是阿里针对 " 到店业务 " 下的一步 " 母棋 ",未来基于这个战术支点,阿里或加大对到店业务的渗透。若真如此,那么在整个战场格局上,阿里对于美团实际上会形成 " 双侧包抄 ":在外卖和即时零售为主的到家业务,淘宝闪购牵制住美团的主要战斗力,并消耗美团的 " 有生力量 "(现金流);在到店和酒旅等业务,高德等淘系之外的产品,作为奇兵完成战术包抄,去精准打击美团的命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数年美团财报里,其到店 + 酒旅业务都是利润引擎。以 2022 年一季度为例,美团到店酒旅业务收入仅为外卖业务三分之一,但贡献的利润超过外卖 2 倍;2024 年,美团全年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达到 524 亿元,虽然没有公布具体到店业务利润情况,但在财报会议上美团高管认为到店和酒旅业务表现优异是整个业绩增长的关键。简单来说,外卖和即时零售是美团的订单大盘、用户消费频次主阵地;到店和酒旅,则是美团实际上的钱袋子。

阿里对如此重要的到店业务出手,并不奇怪。

但发力到店乃至酒旅业务,绝非通过一个榜单就能实现的。目前,到店业务市场基本上依托 " 核销券 " 玩法(即用户在互联网平台购买核销券,拿到门店线下使用),抖音在过去三年一直在加大对到店酒旅业务的渗透,但其核销率和美团相比一直有明显差距。

这里面的一个关键逻辑是:二者核销券的产生链路不同。抖音的大部分核销券,产生自用户观看内容后的 " 上头消费 "、" 冲动消费 ";而美团的战略支点实际上是大众点评,用户在大众点评 APP 上通过吸收榜单、评分以及评价等 " 静态 " 内容后经过反复推敲和比较,购买核销券。从这个视角看,榜单和 UGC 内容类产品,确实对到店酒旅业务有较大影响。不难窥探出,阿里用榜单产品切入到店市场,其底层逻辑也接近于此。

不过行业正在经历悄然突变。2023 年以来,小红书的内容种草,正在对大众点评等平台形成 " 心智冲击 ",而小红书也正在发力到店酒旅场景,2025 年第二季度小红书旅行内容月搜索量超 4.2 亿次,而过去一年小红书上文旅行业商业化合作商家数同比增长了 24%。

所以,摆在阿里面前的局面是复杂的:一方面传统霸主美团,把到店酒旅视为命脉,一直囤积重兵;另一方面,抖音和小红书针对这个金矿业务,在磨刀霍霍。

笔者认为," 高德扫街榜 " 更像是阿里切入到店酒旅业务的一个桥头堡,它重要,但绝不足够。对于这款产品,接下来的考验点在于:能否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让这个产品形成心智影响力,让其可以成为阿里在到店酒旅业务上一个稳固的抢滩登陆前哨基地。

从利弊两端看,阿里的优势有三:高德 1.7 亿日活的用户基本盘、阿里足够强韧的现金流(补贴潜力)以及整个生态的联动效应。

但挑战也是明显的,这不是一个类似外卖的 " 美团守,阿里攻 " 的市场,而是 " 小红书抖音一起攻,美团玩命守 " 的市场;相比于大淘系在 " 外卖即时零售 " 上深耕多年的积淀,高德在到店业务上累积的基础件资源和百战老兵有限;以及如果阿里想复制在 " 外卖 + 即时零售 " 上 6~9 月的胜仗,显然需要投入不亚于外卖战场的资源以及选到相同魄力与资源整合力的主帅。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 " 高德扫街榜 " 的发布,阿里和美团的战争已经升级到了新的层次:彻底的、全天候的、从家到店全面开战。

有知情人士告诉虎嗅,阿里对于整个本地生活业务的视角是:到家部分,目前以淘宝闪购为抓手;到店业务,则以高德等产品为抓手,本次推出的高德扫街榜只是阿里在到店业务的触角之一,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产品参与进来。" 淘宝闪购可以理解为阿里在到家业务的超级入口,高德可以视为阿里在到店业务的超级入口。二者之间未来也会有协同和联动。"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近日,虎嗅与高德 CEO 郭宁、高德地图产品经理及扫街榜产品负责人李刚进行了交流,下附录交流实录,有删减:

虎嗅:为什么是高德来做榜单,而不是阿里体系内的其他业务来承担这个角色?

郭宁:我从高德自身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高德扫街榜主打的是真实,是全球首个基于真实为的生活服务榜单,我们认为户脚投票的地,才值得被推荐。而高德地图上,每天数亿次导航、往返在德地图上发。这些不是谁写的评价,是真实发过的抵达。因此以高德的定位,很适合来做这件事。

虎嗅:基于上一个问题,我想了解,那么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时刻要去做这件事?比如 AI 这样的新技术给你们一些新想象空间?

郭宁:高德其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如何服务好用户的出行和生活,而 AI 确实是我们今天这个时刻来做这件事的最大变量。就在不久前,高德地图完成了全面 AI 化,且在 AI 与生活服务的融合方面,有了一些探索成绩,如今 " 高德扫街榜 " 底层也是由 AI 驱动的。

李刚:是的,一方面是 AI 能力,比如空间智能与大模型多模态的能力,技术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给产品带来了新的思路机会。比如高德空间智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海量的出行行为,同时我们现在甄别筛选用户评价内容时,可以通过 AI 的多模态能力去更快速精准地甄别,但是以往你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投入的人工成本会高太多,而且效果上也不会有这么好。

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一直和商家、用户频繁交流,我们感觉市场上确实需要一款新的榜单类产品了。有两个我印象深刻的细节,一个是我们跟一些用户聊,他们开玩笑说真正好吃的是三点几分的店,而不是满分的;另一个是我们走访大量夫妻老婆店后,发现他们很多是不知道怎么去后台操作评价类 APP 后台的,或者也没有钱去刷。我们就想,到底能不能有一个真正帮助用户作出决策的榜单产品,以及一个可以让商家安心做产品的生态环境。

虎嗅:这个产品在你们内部是怎么立项的?

李刚:我 2024 年其实专注做高德内容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上述的那些思考。然后我在 2025 年 5 月底,我去向管理层申报了我的想法,我说想做一个全新的涵盖榜单、评分、评价内容的综合产品。然后很快 6 月初,就获得了积极反馈,让我带队去做,给我配了二十多个人,还把我们都从北京望京总部,调到杭州阿里西溪园区 C4 楼了,让我们安心做产品。我们内部管这个小团队叫做 " 小战斗单元 ",管理层想让我们专心地、心无旁骛地做这个产品,和外界隔开。

虎嗅:我追问一下,5 月 6 月,正好是淘宝在做外卖和即时零售的时间点,你们当时做这个榜单,和淘宝做到家业务有没有关系?

李刚: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其实至今都只是在高德生态内在做这个事情,并没有和淘宝那边有业务上的联动。但我感觉在高德内部,这个产品非常重要。

虎嗅:高德是怎么重视这个产品的?

李刚:自上而下非常重视。我们从二十几个人一度变成了一百多个人,我们在做这个产品时要不断思考如何与高德地图本身的搜推动线、导航动线去契合,高德生态内大量的兄弟部门协同进来。我们还单独组建了一个基本上由多名清华北大毕业生组成的数据科学团队,去攻克产品里面数据和 AI 相关的部分。

虎嗅:这个数据科学团队主要是做什么的?

李刚:我们在思考这个产品的基本框架时,希望它和以往榜单类产品要有本质差异——不要过度倚重评价本身,所以我们纳入了行为数据这个部分。高德现在日活为 1.7 亿,每天有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比如用户驱车 5 公里、10 公里去吃一个餐厅,比如用户一个月去了一个餐厅多少次。这些行为数据本身极具价值,而且它不太能造假,几千号人会没事多次驱车 20 公里去给一个餐厅刷 " 距离 " 数据吗?

但我们有了这些数据之后,是需要靠 AI 去做行为数据分析、洞察的,从而去理解这些行为数据背后深层的信息。高德其实本身就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产品团队是单独组建了一个数据科学团队去专门攻克榜单产品中基于 AI 分析行为数据的工作。

虎嗅:那传统的用户评价内容就不重要了吗?

李刚:重要,但需要甄别。传统的榜单产品遇到的一个困境就是,UGC 评价可能不保真,因为商家可以用送菜或者干脆的刷评论的方式去影响评价。所以我们再次想到了 AI,我们用千问的多模态能力,去做了一套甄别和筛选用户评价内容的系统。在实际验证过程中,我们发现甄别筛选的准确度和效率确实比人工要高,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虎嗅:我要追问一下,高德此前其实是有评分、评价内容这些产品的,你们这次是改造?还是新做?

李刚:我们是重新做的,从 0 开始。我们想做一套全新的东西。

虎嗅:那你当时立项后,高德高层给你布置的考核维度是什么?

李刚:首先是交付逻辑自洽、解决用户痛点的好产品。高德每年的流量峰值是十一,今年放假 8 天,对高德而言是一个关键周期,我们肯定是希望在十一前榜单可以上线。那么上线后,我们的考核维度主要是用户满意度,当然用户规模、DAU 这些数据我们也会关注。

虎嗅:但考核维度里是不包含商业化的?好像你们这个扫街榜是非商业的?

李刚:扫街榜本身是不商业化的。这个我们在产品立项时就想明白了,我们仔细去看了市面上一些评价类产品、榜单类产品,发现 " 让用户有决策参考价值 " 和 " 实现商业价值 " 之间其实是有不可调和矛盾的,商业化可能会让一个榜单产品逐渐失去公信力。

虎嗅:我想明确一下,你说的是榜单产品本身不商业化对吧?但是高德到店业务目前是有核销券这些形式的?

李刚:在我榜单这个产品里,是没有交易这个场景的。我这个团队真正关心的是用户的决策。我们这个扫街榜,实际上也是想给用户提供决策帮助,更大的企图是让用户形成一种心智:当他们想去真实世界吃喝玩乐时,会想到可以依靠高德去决策。现在高德日活近 1.7 亿,很多用户是高频用户,如果他们可以在高德形成这种决策习惯,那么这个价值是巨大的。为了让用户可以更好地决策,所以我的扫街榜里涵盖了榜单、评分、评价多种形式的内容,本质上是想提高用户的决策效率。如果用户可以形成到高德决策的习惯,那么一些新的需求肯定会出现,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虎嗅:我想描述一种场景,比如两个人开车出去吃饭玩耍,男生开车用高德导航,但一旁副驾驶的女孩可能正在用小红书查阅一会去玩什么,你怎么看待小红书正在深度影响今天用户的决策?你的竞争力在哪?

李刚:我先举一个例子,比如高德有一个功能叫会车预警。为什么高德能做这个功能?因为高德的用户量足够大,我们现在日活近 1.7 亿。当数据量足够大的时候,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和评价形成的对于线下店的认知,它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我觉得本质上,我们的竞争力是真实,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评价信息。

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去提高真实率。用户真实留下的行为数据、内容,都是我们参考的关键部分,而且我们用 AI 去甄别和筛掉虚假的低质量的内容。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避免线下种草 " 货不对板 " 的情况。

虎嗅:我最后再问一个轻松的问题吧," 扫街榜 " 这个名字是怎么起的?

李刚:这个名字还是蛮接地气的。我们希望有个特别的名字,扫街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搜罗美食、好去处的意思;一个是走出去、出去玩的意思。想特别一点,所以脑暴后起了这个。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