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2小时前

AI 生成的猫狗短剧,重演“回家的诱惑”

作者 | 兰杰

编辑 | 乔芊

过去一两年,AI 和短剧都是风口。那么 AI+ 短剧?

网文、传统短剧中会出现的抓马情节,由 AI 生成的猫猫狗狗再演绎一遍,播放量、转发量可以轻松过万。一些介于传统短剧和动漫之间的 AI 漫剧,已经涌现出了爆款。

一些从事全流程 AI 短剧生产的公司,也开始得到资本青睐。"AI 动漫工业化生产平台 " 灵境万维(杭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灵境 AI"),近日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与快手可灵 AI 合作生产了 AI 短剧标杆作品《新世界加载中》的 AIGC 团队 " 异类 Outliers",在代表性作品相继推出后,被许多投资机构和品牌方找上来。异类创始人陈翔宇向 36 氪表示," 今年应该会开放一轮融资 ",此外," 团队今年的产能已经全部被预定完了。"

头部短视频平台的发力,也为这一趋势加了一把火。早在 2024 年 7 月,快手就曾官宣 " 星芒短剧 & 可灵 AI 大模型 " 创作者孵化计划;同年 9 月,快手还推出过 " 星有灵犀 - AI 短剧创作大赛 "。今年 3 月,即梦 AI 与抖音启动 "AIGC 短剧联合招募计划 ",包含资金、流量等扶持举措。

一位从业者如此形容现在的 AI 短剧行业—— " 仿佛又回到了短剧 1.0 时代,大家都在期待那个充值过亿的 AI 爆款剧出现。"

AI 短剧 = 新增量

某种程度上,传统短剧公司涌入 AI 短剧这一赛道之中,是为了谋求新的生存空间。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国内短剧行业的资源正不断向头部平台汇聚。5 月 29 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彼时,抖音集团宣布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整体向张超汇报。

此次调整,将原本的抖音短剧和红果短剧的 BD 团队进行整合,由 " 短剧版权中心 " 连接行业上下游,统一向红果和抖音等平台提供短剧内容,同时还负责与短剧创作团队的合作对接。

对于短剧行业来讲,这是一次巨大的震荡,以至于有行业人士评价道," 传统短剧已经到头了。"

上述行业人士更详细地向 36 氪表示了抖音集团这一举动的冲击。在 " 短剧版权中心 " 没有成立之前,短剧厂商可以选择同步在抖音及以外的短剧平台发布作品,但如今只能二选一。

由此一来,那些体量有限、难以与字节系抗衡的短剧平台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量和转型,而 AI 短剧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进化和开放,则进一步丰富了 AI 短剧的供给。

5 月 27 日,快手 CEO 程一笑在业绩会上透露,今年一季度可灵 AI 的收入规模已经达到 1.5 亿元,其中 P(Prosumer,从事自媒体和营销行业的专业用户)端付费订阅会员贡献了可灵 AI 将近 70% 的营业收入。

此外,可灵、即梦为代表的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出现和进化,大大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和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让更多的非专业团队参与进来。

快手和异类合作的《新世界加载中》画面

短剧行业兴盛之初,10 万元就可以拍出一部短剧,兜里有个几十万、上百万就可以涌进赛道分一杯羹,但这样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式。

如今短剧的制作成本,因为竞争加剧而不断上涨,平均达到了 50-80 万元 / 部。精品化短剧的成本更是可以拉升到百万元以上。更不必提后期天价的投流费用。

直到 AI 短剧出现,重新将制作成本降到了 10-15 万元 / 部。

剧点短剧副总经理吕少龙表示,剧点已经组建了一个 70 余人的 AI 短剧团队,生产动态漫、猫狗短剧在内的产品,产能可以达到 20-30 部 / 月,是传统短剧的近 10 倍。此外,公司还成立了全球发行的厂牌 " 灵矩动漫 "。

如今受到媒体和用户广泛关注的猫狗 AI 短剧,背后的团队往往是个人,或者三五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在 AI 技术的加持下,一个人就可以撑起一整部短剧,这在传统短剧的制作中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AI 短剧的制作之中,不用考虑热门短剧演员的排期,也不用考虑和不同团队对接所需要的时间,一切都像是流水线一样,快速而便捷。

平台的大手尚未按下,AI 短剧还可以享受相对充裕的流量。多位从业人士向 36 氪表示,如今 AI 短剧的自然流流量还很可观。

一时的热闹?

AI 短剧供给的增加已经有了答案,问题是,表现粗糙、情节也未能与传统短剧形成明显差异化的 AI 短剧,到底为什么会受到欢迎?

答案仍是内容。

" 我重生在未婚夫出轨闺蜜那一夜 " 的爽文叙事,同样广泛存在于 AI 短剧之中。

抖音上的 AI 猫狗短剧

IP 改编,则是 AI 动态漫(介于漫画和动漫之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常选择的方式。吕少龙指出,相较于传统动漫,AI 动态漫的供给可以从每周一集的频率,提升至每天一集,有利于拉升用户量和市场规模。由此一来,AI 短剧还会吸纳一部分 IP 粉丝用户。

如今,这一赛道中已经涌现出了爆款,例如播放量达 1.8 亿的《九尾狐男妖爱上我》。

一些有平台和技术支持的团队,例如异类,也会致力于脑洞大开的原创,同时尝试探索视频生成的技术边界。

其利用可灵 AI 创作的《新世界加载中》,有独树一帜的美术风格和剧情设定,最终呈现中还包含了大量的 " 动作戏 ",相较于快手最开始的 AI 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在动作、人物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团队创始人陈翔宇表示,如今 AI 短剧的制作流程、人员配置甚至发行逻辑都还在初步的探索阶段,一切是待定的。同时,AI 短剧的质量与传统动漫质量仍有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但 " 未来 3-5 年,甚至更快,AI 短剧有希望占据传统动漫、或者流媒体中大概 30% 的市场份额。"

未来 AI 短剧的内容,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接近真人的画风,也可能与传统动漫相差无几。

除了内容和制作层面,如今发力 AI 短剧制作的短剧公司,还致力于相关工具的生产。

文章开头提及的灵境 AI,就整合了不同垂类大模型,开发了一套全流程 AI 短剧制作工具;剧点短剧同样自主研发了 AI 短剧智能综合体,可以提前设定好工作流程,根据整合的不同垂类大模型的优势,由此决定提示词设计、分镜、人物三视图等工作任务由哪个大模型来完成,由此保证产出效果和提升生产效率。

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具有 AI 概念的短剧公司更容易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剧点短剧副总经理吕少龙告诉 36 氪,如今找上来的投资机构,问的并不是 " 你 AI 短剧做的怎么样 ",而是 " 你这个工具到底怎么样?"

此外,相较于尚未跑通 IAA(靠广告表现)模式的猫狗 AI 短剧,更专业的团队,譬如剧点,相关业务已经实现盈利。另据吕少龙分享," 目前行业大盘日消耗已经达到了 500 万左右,且增速很快。"

无论是为了市场早期的跑马圈地,还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AI 短剧不失为传统短剧公司乃至小团队的一个好选择,至少是阶段性的跳板。毕竟头部短视频平台们随时可能下场收割。

在那之前,短剧公司们只能加快转型速度,吃到这一增量市场的红利,并尽可能在退潮之前,谋求生机。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