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小时前

麦当劳奶昔限时返场,一杯难求的背后,是情怀还是饥饿营销?

文 | 寻空的营销启示录

麦当劳正在上演一场限时的夏日嘉年华。

8 月中旬,它在全国 7100 多家门店推出了 " 麦麦岛 " 活动,这个集美食、周边和复古情怀于一体的夏日派对,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往打卡。

在这场狂欢中,真正的暴风眼,却是一杯阔别了近十年的饮品——麦当劳奶昔。在全国仅有的 13 家 " 麦麦岛 " 主题旗舰店门前,为了这杯童年记忆里的味道,人们心甘情愿地排起长龙。

社交媒体上," 买到奶昔了吗 " 成为新的问候语,而开售一小时就已售罄的现实则让无数人抱憾而归。

这股热潮甚至催生了代购生意,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原价 15 元的两杯奶昔,被黄牛打包卖到 150 元,溢价近十倍却依旧有人买单。

讽刺的是,当年麦当劳正是因为奶昔在中国市场销量不佳、运营成本过高而选择下架,如今却在一次限时回归中成为顶流,掀起全网热议。

为什么一款曾经被淘汰的产品,如今能起死回生,甚至比新品还火?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麦当劳的起点,看看奶昔这款产品的历史故事。

01 麦当劳奶昔,从 " 开国功臣 " 到 " 黯然退场 "

说起麦当劳奶昔的历史,其实比我们熟知的麦当劳汉堡店还要早上几年,它的诞生甚至可以说是麦当劳帝国崛起的序章,而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叫雷 · 克罗克的关键人物紧密相连。

在创立麦当劳帝国之前,克罗克是一位奔波于各地的推销员,销售一种可以同时制作五杯奶昔的多轴搅拌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加州一家小小的汉堡店竟然一次性向他订购了 8 台机器。

这家汉堡店的高效率和火爆生意,让敏锐的克罗克看到了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这家店,正是麦当劳兄弟经营的。

可以说,是奶昔,将克罗克与麦当劳连接在了一起。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克罗克买下了麦当劳的经营权,将标准化的快餐模式推广到全美乃至世界,而奶昔,作为这段传奇的起点,自然也成了菜单上不可或缺的核心产品。

在最早的菜单里,它和汉堡、薯条、汽水一样,是雷打不动的 " 四大金刚 "。随着速冻技术和自动化机器的普及,汉堡 + 薯条 + 奶昔的组合,更成为了风靡一代美国青少年的快餐三件套。

不夸张地说,没有奶昔,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麦当劳。

1990 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开业,奶昔作为元老级产品,自然位列菜单之上。在那个物质选择相对有限的年代,麦当劳是时髦和美味的象征。

一杯口感绵密、香甜浓稠的奶昔,对于许多 80 后、90 后来说,是童年里最奢侈的味蕾享受之一,经典的草莓、香草和巧克力三种口味,就此定格,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不可磨灭的 " 童年白月光 "。

然而,2014 年 9 月,麦当劳却突然宣布在中国大陆全面停售奶昔系列产品。这一决定让许多老顾客感到惋惜与失落。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奶浆成本高,保质期短;专门的奶昔机设备昂贵,且清洗、维护非常麻烦;麦旋风、麦咖啡等新品不断推出,逐渐取代了奶昔的核心地位;消费者口味变化,碳酸饮料和顺滑口感的饮品更受欢迎。

2023 年 8 月,麦当劳中国 CEO 张佳茵在一次采访中回应称:奶昔停售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卖得不好。在当年,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喜欢那种黏稠的口感,更偏爱冰爽顺口的可乐。

无论是出于成本考虑,还是消费习惯转变,奶昔最终在中国市场悄然退场。留下的,只有一代消费者心里那份遗失的味道。

02 重新登场的奶昔,为何一杯难求?

时隔十年,一款曾因卖得不好而黯然退场的产品,回归后却逆袭成为需要排队才可能抢到的产品,为何市场反应发生了 180 度的逆转?答案并非奶昔本身的味道变了,而是消费的逻辑和环境已然不同。

●限时销售创造稀缺性

对于任何一个大品牌来说,最有吸引力的产品,一旦贴上限时限量的标签,就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哄抢。麦当劳此次回归的奶昔,用的正是这个策略:

时间限定:从 8 月 13 日到 8 月 31 日,仅有不到三周的销售窗口。这种明确的截止日期给消费者带来了强烈的紧迫感," 再不喝就没了 " 的心态,促进他们马上行动。

地点限定:这次回归,仅限北京、上海、广州等 13 个核心城市的 13 家 " 麦麦岛 " 主题旗舰店。这一招,直接将一杯饮品提升为城市限定的稀有品,让买到它成为一种需要付出专程前往这一行动成本的特殊体验。

数量限定:由于奶浆备货和机器产能有限,每家旗舰店每天的供应量都极其有限,往往开售不久便宣告售罄。这使得买到本身变成了一项挑战,成功通关的消费者获得的满足感,远超过一杯饮品本身。

三重限定叠加,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 "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的心态激发到了极致,一杯普通的奶昔也因此变成了值得打卡炫耀的战利品。

闲鱼上猖獗的代购和炒卖,正是这种稀缺性最直接的市场反映。

●精准收割的情怀经济

情怀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愿意为记忆和情感支付溢价。我曾问过一个对星巴克有感情的人,为啥不喝其他咖啡,她说大学期间,她几乎每周都会在星巴克度过几天,星巴克熟悉的环境、味道给了她情感寄托。

奶昔的回归,为那些渴望回到过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载体。

对于许多 80 后、90 后而言,麦当劳奶昔超越了饮品本身。它可能关联着第一次考满分的奖励、第一次和朋友聚会的场景,或是父母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能给出的最奢侈的甜蜜。

那浓稠香甜的口感,是封存在记忆深处的美好符号。这次回归,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匣子。

十年的市场空白,非但没有让人们遗忘它,反而像一层滤镜,将关于它的记忆打磨得更加美好而传奇。当它重新出现时,消费者会带着 " 终于等到你 " 的激动心情去迎接。

这感觉,就像去见一位十多年未见的初恋,心情激动又忐忑,味道是否如初似乎已不那么重要,重逢本身就是意义。

●社交媒体的病毒传播

在社交媒体时代,一款产品能否成为爆款,关键在于它是否具备成为社交货币的潜质。奶昔的回归,完美地提供了引爆社交传播的要素。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在经历了漫长排队后,成功买到一杯限量版麦当劳奶昔,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成就。他们拍照、拍视频,附上 " 终于喝到童年的味道 "、" 排队 3 小时值了 " 等文字。

这种炫耀性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通过屏幕刺激了更多人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驱使他们前往排队购买。

另一方面, " 排长队 "、" 秒售罄 "、" 黄牛代购炒到 150 元 ",这些现象虽带来巨大争议,但本身也极具话题性,它们迅速演变成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和段子素材。用户自发创作和分享的内容,比任何官方广告都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

麦当劳奶昔的这场回归狂欢,是一次对当代社会情绪的精准捕获。它揭示了一个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愿意为确定性的情感买单。

这杯奶昔,更像一个被尘封的时间胶囊。当人们排队几小时去开启它时,他们真正渴望的,是在飞速变化、充满焦虑的现实世界里,通过味蕾寻回一个确定的、美好的过去。

那个过去,简单、快乐,充满了无忧无虑的甜蜜,奶昔,就是通往那个精神避难所的廉价门票。

从品牌的角度看,麦当劳上演了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营销好戏。

它将一个沉睡的品牌符号进行激活,通过极致的稀缺性营销,将其引爆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事件,将一个产品曾经的商业失败,转化为今天传奇归来的故事。

奶昔的火爆证明了,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高明的营销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创造一个让人们不得不谈论的社会性话题。

这杯冰凉的奶昔,或许很快又会从菜单上消失。但它投射出的热浪,却为所有品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启示:消费者的记忆深处,埋藏着无数等待被唤醒的宝藏。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