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小时前

史上首次!小米成东南亚最大手机制造商,全因本土化做得好?

小米在东南亚市场终于「杀」到第一了。

前段时间,南华早报引述 Canalys 的数据,称小米四年来首次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报告指出,小米 Q2 在东南亚市场出货达 470 万台,同比增长高达 8%,市占率 19%,超越了 18% 的传音和 17% 的三星。在智能手机销量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小米的突破也显得尤为珍贵。

图片来源:Canalys

这一「逆市」表现也不禁让人好奇——小米究竟是怎么在东南亚这个内卷程度仅次于中国的手机市场里,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要理解它为何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得先看清它的全球版图。和传音这种在海外扎根多年的品牌一样,小米的海外布局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横跨多年多地、并依照各地消费习惯分层次的复杂销售网络。

2014 年,小米进入印度市场,打响了「冲出中国走向亚洲」的第一枪。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和热情的粉丝社群,小米在 6 个月里就实现了「百万出货量」。2015 年,雷军亲临小米手机 4i 的印度发布会现场,那句「Are you OK?」及其粉丝二创视频也成就了伴随雷军十余年的亲民标签。

图片来源:小米

甚至在「SU 7 时代」,小米也和粉丝创作者合作,上架了围绕「Are You OK?」的衍生周边—— OK 手势车轮气门装饰。

凭借红米系列(后改名为 Redmi、POCO)在价格和配置方面的优势,小米成功「俘获」了不少大量印度手机用户,同时也一度把印度变成了小米全球最大的单一海外市场,稳坐销量榜首多年。

拿下印度市场后,小米也开始以印度为跳板,将性价比标签带到东南亚各国,比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25Q2,小米在东南亚整体出货 470 万台,以 19% 的市占率成为区域第一。

至于欧洲市场,小米并没有照搬曾经在印度的「极致性价比」打法。毕竟和 4G 人口覆盖率还不到 50% 的印度相比,欧洲消费者再怎么说也「吃过精粮」,对手机显然有更高的要求。不过在执行方式上,小米保留了「建堡垒、搭跳板」的方式;而西班牙,就是小米在欧洲市场的切入点和桥头堡。

2017 年,小米进入西班牙市场,并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在欧洲推广小米手机。与此同时,三星、苹果、Google 等海外巨头对欧洲市场并无太多「本地化」适配与宣传,甚至连产品定位(比如三星 A 系列)的宣发手段都是紧跟「全球市场」。需要澄清的是,这里所说的「全球市场」并不是「一套方案适用于全球」,而是「一套避开了全世界敏感点,谁都不得罪」的中性求稳方案。

图片来源:雷科技

很显然,这样的品牌推广策略和小米的「粉丝经济」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2018 年,小米在巴塞罗那开设首家小米之家,当年雷科技曾到巴塞罗拉参观并对其当地门店运营的 " 生意经 " 进行详细报道,小雷发现,小米的这些门店不仅承担销售终端功能,也成为品牌形象的展示窗口,

除此之外,每年 MWC 期间,小米也会加强其在巴塞罗那各大重点地点的曝光,利用 MWC 的区域属性加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这几年雷科技 MWC 报道团在西班牙期间,在机场、车站甚至是路边的广告位,都能轻松找到小米的身影。

图片来源:雷科技

凭借西班牙的区位优势,及国产中端手机与海外中端机的性能代差,小米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场迅速进入前三名,在 2021 年甚至超越了三星,成功登顶西班牙手机市场。

那么为什么小米能在东南亚、欧洲市场「横着走」呢?在雷科技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小米在先发优势、产品实力、品牌认知和销售渠道这四个方向上的努力。

先发优势我们刚刚讲过,这里先放下不谈。从产品层面看,小米在海外很早就确立了 " 双管齐下 " 的策略。一边是以 POCO(18 年启用)、Redmi(19 年独立)为代表的性价比机型,通过极致配置和价格的组合去冲击出货量;另一边则是主打高端的数字旗舰和 MIX 系列,强调影像、性能和科技创新。

这样的组合让小米既能在印尼、越南、泰国这些新兴市场用性价比占领更大份额,又能在欧洲市场以徕卡影像建立溢价和口碑。另外,基于小米生态链,小米也成功将国内小米杂货铺、「雷军妙妙屋」的概念带到海外市场,用耳机、手环、扫地机带动手机的销量,并以此回馈到小米「人车家」的布局。

根据雷科技 MWC 报道团在西班牙的观察,很多海外用户第一次小米产品并非手机,而是手环、耳机、扫地机器人这些生态链产品,然后才逐渐过渡到手机。这种全面的品牌生态布局可以把小米品牌的「入口」做得更宽,让消费者「一入米家深似海」。

渠道方面,小米也积极适应东南亚、欧洲市场的区域性打法:在东南亚,小米与电商平台合作,用促销将性价比优势发挥到极致;在欧洲市场则一改国内「电商为王」的策略,通过线下零售实现市场渗透。

最后是品牌层面的加持。小米没有沿用国内一套模板,而是针对本地市场做「Glocal」(Global+Local)的调整:在东南亚等价格敏感型市场,小米在 TikTok「直播清仓」,将价格优势最大化。

图片来源:rocknrollmadridrun

至于「欧洲战场」,2023 年,小米在西班牙和当地俱乐部 Kings League InfoJobs 合作,借助青年足球强化 Redmi 的品牌认同;2025 年 1 月,小米成为苏黎世摇滚马拉松系列赛的马德里站官方赞助商,直接向欧洲体育爱好者「精准投放」。

除此之外,在欧洲这个全球赛车文化的腹地,小米也利用 SU7 进一步提高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在用毋庸置疑的圈速成绩证明自己实力后,2025 年 5 月,小米和被誉为「绿色地狱」的纽博格林赛道达成深度合作,「小米 SU7 Ultra 桥」也将出现在每一圈纽北车载录像中,向全世界车迷展示着小米的能力。

从东南亚到欧洲,小米一步步把市场做厚、把品牌做响。回头来看,它的海外成长路径几乎可以概括成一套完整的「出海方法论」,也就是国产手机品牌最值得参考的「教科书」:

首先,营销手段要与时俱进。从最早靠极致性价比走量,到如今熟练运用 TikTok Shop 等短视频电商平台清库存,小米用行动证明了出海不是「把国内经验照搬出去」,而是要紧跟海外用户习惯,用他们熟悉的渠道与内容方式沟通。

其次是本地化,也就是上一段多次强调的「Glocal」(Global+Local)。对品牌来说,Glocal 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更不能像以前的「全球机型」那样妄想「一套打法适用于全球市场」。

不同地区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看法各不相同,就连中国这个单一市场都能分化出好几个「手机饭圈」,更不用说海外接近 69 亿人的市场了。只有深入地区,了解用户,品牌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适合当地的产品策略和营销手法。只有贴近消费者,才能为品牌建立真正的亲和力。

最后是品牌定位的升级:小米早年以「性价比」出圈,但并没有停留在价格竞争的红利,而是逐步往科技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型。与徕卡合作带来的影像能力提升、和高通合作带来的性能持续突破,让小米摆脱了「只会卷价格」的单一标签,逐渐在海外市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技形象。

这种层层递进的打法,让小米完成了从「三星平替」到「手机行业先行者」的转变。在雷科技看来,小米的出海故事,也不仅仅是销量层面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手机行业名片的一次升级。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关税阴晴不定的大背景下,各地智能手机的市场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目前小米已经用市场成绩证明了自己,那下一个「小米」又会是谁呢?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