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处方药 线上 " 秒 " 开方
审核形同虚设 看似便捷实则存风险
只需动动手指勾选症状,不用提供任何处方,处方药就能轻松下单 …… 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部分电商平台和在线诊疗机构的处方药销售暗藏诸多 " 猫腻 ",从处方审核形同虚设,到违规展示药品信息、夸大疗效,这些操作看似让购药更 " 便捷 ",实则严重突破用药安全底线,给公众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购药流程 " 秒过 " 处方审核形同虚设
7 月 19 日,西安市民刘女士在某电商平台购买 " 盐酸莫西沙星片 " 时,发现本需医生处方的购药流程异常简便。她将药品加入购物车点击 " 提交订单 " 后,页面提示 " 添加问诊信息 ",点击进入后选择就诊人,勾选已确诊疾病 " 上呼吸道感染 ",再确认 " 已在实体医院就本次用药疾病进行过明确诊断,并使用过所购药品,且无不良反应,目前病情稳定 ",同时勾选同意相关告知书与规则,提交信息后即可直接付款。整个操作流程不到 15 秒,全程未与医生进行任何沟通。
7 月 21 日至 22 日,记者登录多家电商平台,对线上购买处方药的流程进行实测。在某平台下单处方药 " 硝苯地平缓释片 " 时,系统提示 " 请选择线下已确诊疾病 ",记者勾选 " 高血压 " 并完成相关确认后,一位标注为 " 汉中百寿健康互联网医院 -Y 内科主治医师 " 的医生迅速接诊,并发来固定话术:" 您好,我是医生 ××,已收到您的复诊开药诉求,正在为您诊断开方,预计 1 分钟,请不要离开。"" 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信息需要补充?如无,我将依据您的病历资料开具处方。"" 是否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在使用该药品过程中是否有过敏和不良反应?" 记者全程无任何回复,医生瞬间将处方开出,并发来用药建议,该问诊对话随即结束。从问诊到开方,不到 20 秒,记者顺利进入付款环节。
7 月 22 日,记者尝试在凌晨线上下单,发现夜间开方毫无限制,互联网医院医生依旧 " 秒接单 ",处方同样 " 秒开 "。
销售页面藏 " 猫腻 " 违规宣传误导消费者
除了处方审核流于形式,部分在线诊疗平台的处方药销售页面还存在诸多违规问题。
根据国家药监局规定,药品网络销售平台 / 网站(含应用程序)首页、医药健康行业板块首页、平台商家店铺主页,不得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或提供药品说明书,页面中不得含有功能主治、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信息。
然而记者发现,多家直播电商平台处方药的包装、标签被直接展示在销售页面,且未与非处方药作区分标注;用户点击页面后,本应隐藏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信息清晰可见。
适应症宣传的越界已成固定套路,部分平台利用患者的信息不对称,通过 " 案例暗示 "" 专家推荐 " 突破审批边界。一款仅获批用于 "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 的鼻用喷剂,页面中却穿插 " 常年性鼻炎患者使用反馈 ",配图中医生形象的卡通人物称 " 各类鼻炎都适用 ",明显超出获批范围。
页面交互设计的诱导性也值得警惕,不少平台通过色彩对比、按钮闪烁强化购药冲动。" 立即购买 " 按钮用高饱和橙色," 查看用药指导 " 则用浅灰色;" 关联推荐 " 算法更暗藏风险,购买降压药的用户会被推送成分相似但适应症不同的药物,页面标注 " 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实则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
三重防线失守 用药安全隐患凸显
线上购药的种种乱象,本质上是用药安全防线的层层失守。
第一道防线是 " 在线医生 " 的失守。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平台的所谓 " 医生 " 实为兼职的基层医师,甚至有退休人员 " 挂靠 " 资质。他们的收入与开方数量直接挂钩," 多开多得 " 的机制催生了 " 不问病情、只开处方 " 的乱象。一位曾在某平台兼职的医生坦言:" 每天要处理上百个开方请求,根本没时间详细问诊,平台也默许这种‘快节奏’,毕竟开方量直接影响平台流水。"
第二道防线是平台审核的形式化。按照规定,平台需对处方药销售进行 " 两审 ":审核处方真实性,审核用药合理性。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平台的审核仅停留在表面。某平台内部员工透露,系统会自动识别处方上的药品名称和剂量,只要格式正确就会通过,没人会去核对患者病情与用药是否匹配,更不会追查处方是否由合规医生开具。
第三道防线是监管漏洞的存在。目前线上购药涉及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多个部门,权责划分不够清晰。当消费者遇到问题投诉时,往往陷入 " 平台推商家,商家推医生,监管说要调查 " 的循环。
安全购药 " 四步法 " 避开线上购药陷阱
面对线上购药的重重套路,普通消费者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与用药安全?执业药师张倩提醒,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规避风险。
认准正规平台:选择具备《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平台,这类平台通常会在首页底部标注证书编号,可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真伪。避免在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的 " 个人店铺 " 购药,这些渠道大多缺乏合规资质,药品质量与来源难以保障。
拒绝 " 代问诊 ":不要代替家人朋友问诊开方,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真实病情、过敏史、用药史才能合理用药。若患者行动不便,可拍摄其近期的病历、检查报告上传,必要时进行视频问诊,确保医生能全面评估病情后再开具处方。
警惕虚假宣传:处方药的适应症、疗效等信息,应以药品说明书和医生诊断为准。对 " 根治 "" 神效 "" 无副作用 " 等夸大宣传保持高度警惕,这些往往是违规广告的典型特征,背后可能隐藏着假药、劣药风险。
留存购药凭证:购买处方药后,务必保存好电子处方、购药订单、与医生的聊天记录等凭证,一旦出现用药问题,可作为维权依据。发现违规售药行为,可及时向 12315 或 12345 热线举报,共同推动线上购药环境的规范与安全。
来源 / 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