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4小时前

一场超时疑云,点燃了音乐节的“流量战火”

文 | 眸娱

热闹非凡的五一音乐节以周深粉丝 " 大战 " 罗云熙粉丝而告终。

按理来说,一个是演员,一个是歌手,交集顶多是周深为罗云熙主演的影视作品献唱,事实也确实如此,直到今年五一太湖湾音乐节两人才第一次见面。

正主初相见,粉丝怎么就 " 打 " 起来了?一切都要追究到太湖湾音乐节上的一场 " 超时疑云 "。

这场粉圈 " 大战 " 爆发于罗云熙表演超时究竟有没有影响到周深的表演,进而延伸到对艺人人品、粉丝素质以及音乐节该不该流量化的探讨。一场关于音乐节的流量大战终于爆发了。

太湖湾音乐节 " 超时疑云 "

这场闹上热搜的 " 音乐节大战 " 因表演现场的 " 超时疑云 " 而爆发,但实际上双方粉圈之间已经积怨颇深。

从五一假期开始,太湖湾音乐节拉开帷幕之后,罗云熙粉丝和周深粉丝就因为 " 夜排 " 有了摩擦。所谓 " 夜排 ",就是粉丝为了能够抢占离舞台最近的位置以方便和偶像互动,而提前一天或者更久抵达音乐节排队,自己携带帐篷、食物等生活用品在现场过夜,一到时间就冲刺进场占据最佳观看位置。

显而易见,双方粉丝也早早组织到现场夜排,却因为抢位置而产生了争论。罗云熙粉丝指责周深粉丝霸道抢前排、不允许挂灯牌,而周深粉丝则指控罗云熙粉丝用灯牌覆盖她们已经占好的位置和应援物,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线下骂战,本就闹得很不愉快。

等到音乐节表演正式开始,又爆发了 " 超时疑云 ",也就是这场粉圈大战的导火索。起先是周深粉丝声称原定八点半结束演出的罗云熙八点四十三才下台,超时了 13 分钟,而原定八点五十登台的周深,本来有 20 分钟调试设备,却被迫压缩至仅剩 7 分钟,最后匆忙登台,导致粉丝体验感不佳。

而罗云熙粉丝则主张没有超时 13 分钟,并晒出视频力证罗云熙八点三十四就已经结束了表演,实际仅超时 4 分钟,并没有影响到周深调试设备,同时她们还大爆周深粉丝在现场辱骂其他表演嘉宾。

关于时间线的说法存在出入,让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从最初的超时争议,一步步上升到了对粉丝个人、明星本人的攻击,最终延伸出了 " 流量演员为什么要参加音乐节 " 的争议性话题。

客观来说,音乐节表演超时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非常正常,受现场各种突发情况影响,表演时间往往无法完全准确预估,只要不影响到嘉宾的表演时长,一般观众也不会太过计较。那么为何唯独今年的太湖湾音乐节因为超时掀起了互联网骂战呢?

在眸娱看来,这实际上是一场必然会爆发的 " 大战 ",即便没有 " 超时疑云 ",也会有其他导火索,当流量和粉圈进入,音乐节已经彻底朝着娱乐化转型了。

被流量挤满的五一音乐节

流量演员扎堆挤向音乐节,是今年五一假期的一大奇观。

五一的音乐节市场,有罗云熙、任嘉伦这种男团出身试图找回老本行的演员,也有如张新成、丁禹兮、张晚意这种表演科班出身的演员,还有赵露思这种打着做公益旗号的演员,在假期之前已经掀起了一轮争议。

而这次爆发 " 大战 " 的太湖湾音乐节,不仅有演员(罗云熙、岳云鹏),还有网红(何秋亊、孙恩盛),更有号称娱乐圈 " 素人 " 的院人(蒲熠星、周峻纬),甭管专不专业、唱得好不好听,只要有人气、有流量,都能来一展歌喉。

音乐节 " 变味 " 成了拼盘演唱会,外界的质疑从未停止过,而在五一假期结束之后,事实证明乐迷的担心不无道理。

一是非专业歌手无法保障音乐节的听感体验。

这个五一假期被观众吐槽难听的音乐节不在少数,习惯了垫音或是不开麦的非专业歌手,很难在全开麦的音乐节贡献出一场精彩的演出,一些明星嘉宾甚至会用 talk 环节 " 水时长 ",真正唱歌表演的时间并不多。

比如赵露思、丁禹兮都没能逃过被批判 " 难听 ",罗云熙甚至还在舞台上讲起了 " 小品 ",大谈自己染发的趣事,音乐节直接变成了粉丝见面会。对于粉丝而言自然是好事,但音乐节不只有粉丝,更多乐迷失去了享受音乐的机会,专业歌手也变成了托底 " 修音响 " 的对象。

二是流量明星带来了更多饭圈不良行为,导致了音乐节社区生态环境被破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夜排。

一般来说夜排主要集中在流量艺人较多的场合,比如年末的跨年晚会、节目录制等,粉丝之间为了攀比应援而去夜排抢好位置,当然明星本人以及主办方都不鼓励这种行为,毕竟此前也出现过夜排时间太长导致粉丝中暑、体力不支晕倒甚至是踩踏的情况。但音乐节以享受音乐为主,乐迷们鲜少会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不过在这个五一,夜排也变成了音乐节的常态,罗云熙粉丝从四月份就开始筹备夜排活动,夜排粉丝更是举起了 300 张罗云熙应援大旗在现场飘扬,大有攻占太湖湾的势头,包括周深、蒲熠星、0713 男团等艺人的粉丝都参加了夜排。

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在于,夜排本身就是为了抢好的位置给偶像应援,不同阵营的粉丝难免会因为争夺而产生摩擦,群体情绪也更容易蔓延和激化,进一步扩大成粉圈之间的矛盾。

而夜排只是饭圈行为的一种,一旦 " 流量 " 进入音乐节,粉丝之间的摩擦会逐渐常态化,所以太湖湾音乐节的这场粉圈大战并不是意外,即便没有 " 超时疑云 ",粉丝也会因为其他原因 " 打起来 "。

毫无疑问,演员以及粉丝进入音乐节之后," 倒霉 " 的一定是普通乐迷,无论是舞台专业性被稀释,还是粉丝骂战、灯牌应援等一系列饭圈行为,都会影响到乐迷们享受音乐。

当音乐节走向流量快车道,朝着娱乐化转型,普通乐迷的体验感就被牺牲了。

音乐节生态的重新构建

音乐节拥抱 " 流量 ",普通乐迷受苦,主办方却是真的吃到肉了。

以常州太湖湾音乐节为例,连续举办四天的音乐节,5 月 2 日的门票最先售罄,这一天的阵容是 0713 男团 + 院人 + 薛之谦,都是粉丝数量相当可观的艺人。

而纵观太湖湾音乐节的整体整容,除了 5 月 4 日都是专业歌手之外,前三天基本可以看作是 " 拼盘演出 ",集齐了网红、相声演员、音乐剧演员等各个领域的艺人,大多连音乐代表作都没有,但带票、带动消费的能力却相当强悍。

根据常州发布的数据,今年五一举办的第十届太湖湾音乐节成功蝉联全国音乐节票房榜冠军,带动了 6.5 亿元周边消费,而其中 70% 的观众从省外奔赴常州,25% 的观众来自江苏省内,仅有 5% 的观众是常州本地人。

在市场整体降温的情况下,太湖湾音乐节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大多数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音乐节而言,拥抱流量无疑成为了一种 " 自救 " 方式。

而另一方面,音乐节也确实走到了必须创新转型的阶段。

近年来国内各地音乐节井喷,逼得官方出手指出问题 " 片面追求‘人气’,不计成本跟风大办音乐节 ",但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音乐节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根据道略现场音乐统计,一季度全国共举办音乐节 43 个,与 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虽然今年一季度的音乐节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观众人数同比下滑了 34.0%,票房收入减幅达到 39.1%。

音乐节越来越难吸引到乐迷成为了普遍现场,而这或许要归结到表演嘉宾、表演曲目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上,不同的音乐节看同样的表演,观众新鲜感流失是显而易见的,表演阵容上的创新是必要的,拥抱 " 流量 " 就成为了一种创新形式。

不能否认,从带票能力出发倒推嘉宾阵容,或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流量和粉圈对音乐节生态的破坏是难以挽回的,被牺牲了体验感的普通乐迷也正在流失。

目前各大音乐节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是如何留住真正的乐迷,在阵容创新的过程中保证演出的专业性不被稀释;另一方面,在拥抱流量保证生存的同时,如何构建健康的演出生态,不能让音乐节从乐迷的乌托邦沦为了粉丝的狂欢场。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