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望式长焦镜头已然成为旗舰机型以及不少中端机型的标配,这项技术让手机的影像能力与专业相机越来越接近,甚者一些影像旗舰还打出了双潜望式长焦镜头的组合拳,为的就是通过极致的堆料来提升手机的影像能力。
但这个发展方向一定是正确的吗?不一定。
根据知名爆料博主 @数码闲聊站透露,OPPO 的下一代 Find 系列即将从四摄双潜望方案更改为三摄单潜望方案。
这就让小雷有些好奇了,明明影像就是要靠硬件堆料来提升实力,怎么有手机厂商非要「逆势而行」呢?
目前市面上真正拥有双潜望长焦镜头的产品仅有 OPPO 的 Find X8 Ultra,不过像小米 15 Ultra、三星 S25 Ultra 也搭载了两颗高素质的长焦镜头。只有华为和 vivo 依旧在坚持单长焦的三摄方案。
那么,单长焦和双长焦到底哪个更实用呢?
我们先从产品的角度看,双长焦的实用性必然是碾压单长焦方案的。通过更多的定焦镜头,间接提升了相机在多焦段的拍摄能力,就比如我们常见的 3 倍、3.2 倍、3.5 倍的长焦,配合 5 倍乃至 10 倍的潜望式超长焦镜头,然后通过算法降低对于画质的损失。
以小米 15 Ultra 为例,其拥有一颗 3 倍光学的长焦镜头以及一颗 4.3 倍的光学长焦镜头,换算过来就是 70mm 和 100mm。熟悉相机焦段的读者们应该清楚,如今手机的主摄焦段都集中在 23mm-26mm 之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广角焦距,广角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上手门槛是非常高的,哪怕是一些专业摄影师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能完美驾驭这个焦段。
因此 50-70mm 这类能够提供更灵活构图以及压缩景深的焦段就成了广大消费者的心头所好,甚至可以说好的长焦镜头能给用户带来绝大的成就感,更容易感受到摄影所带来的快乐,这也是用户愿意多掏小几千块钱买影像旗舰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如果假设小米 15 Ultra 只搭载了一颗 4.3 倍的光学长焦镜头,就意味着主摄 23mm 到长焦 100mm 之间的焦距是完全缺失的(50mm 焦段倒是可以通过主摄无损裁切),必须要通过画面裁切的方式来实现变焦,但数码变焦的效果一定是弱于光学变焦的。(如果是 3 倍长焦,那么 70mm 之后的焦段也只能靠裁切)
但双长焦就一定占据先天优势吗?也不一定。
当小雷第一次拿到 vivo X200 Ultra 时是有些诧异的,当友商们都在通过双长焦方案来弥补焦段上的缺失时,vivo 则是拿出了 14mm+35mm+85mm 的三摄配置,属于是每个焦段之间都有不小的缺失。
但仔细研究一番后就能发现,vivo X200 Ultra 的三颗传感器面积都十分大,其中主摄和超广角使用的都是索尼 LYT-818,这意味着 vivo 可以通过无损裁切(即放大两倍)的方式获得 28mm 和 70mm 的焦段。这么一算下来,vivo 只用了三颗镜头就得到了五个焦距选择。
更重要的是,潜望长焦镜头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体积,焦段,画质,它需要把镜头整体埋入手机边缘,占用空间受到更大限制,镜组复杂化,同时还要保证光线通过角度也更大。
不管是小米、OPPO 还是三星,为了塞入两颗长焦摄像头都在其他方面有所妥协,例如小米和 OPPO 选择了阉割超广角镜头的素质为长焦让路,三星则是选择了一颗素质没有那么强的传感器作为中长焦镜头。这种妥协虽说小雷可以理解(毕竟超广角镜头的使用频次极低),但对于一台顶级影像旗舰来说,难免还是让人有些膈应。
手机市场一直存在一条不成文的定律,手机镜头面积越大、数量越多似乎就代表着手机影像能力越强,这一点让市场上曾出现了大量有着后置四摄五摄的产品,但大多数都是一两颗好的摄像头配上几颗凑数镜头,看起来相当唬人,实际上拍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随着消费者逐渐识破「套路」,以及手机内部的空间越来越珍贵,厂商逐渐放弃「摄像头海战术」,回归最正常的三摄方案。其中也不乏像一加 13T 这类直接回归到主摄 + 超广角的「复古」组合的产品。
这并不是配置方面的倒退,同样的造价成本,与其用三颗素质都不高的传感器,不如换成两颗高素质的传感器。
这套理论同样可以套用在双长焦和单长焦镜头上,既然有厂商已经开始放弃双长焦方案,那单长焦方案应该如何以少胜多呢?
手机厂商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提升潜望式光学变焦镜头的技术含量,索尼曾给出一个发展方向,此前发布的 Xperia 1 V 就搭载了一颗特别有意思的潜望式长焦,其支持等效 85 到 125mm 的连续变焦,完美覆盖了 85mm 和 125mm 这两颗常用的焦段。优点很明显,但缺点呢?造价成本极高且对技术有较高要求,以至于这套方案仅是昙花一现就再无人问津。
另一条路则是通过算法 +「外挂镜头」的方式弥补,前者应该不用小雷多说,几乎每一家厂商都在长焦成像方面加入了 AI 还原算法,让数字变焦的画质短板被大幅弥补,但算法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遵循基本的光学原理方面,数码变焦 + 脑补的算法再墙,也不可能比真实的光学环境拍出来成像更自然。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并非随便说说。
因此仅靠算法肯定是不够的,小米在 MWC2025 展出的磁吸式光学系统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方向:外置传感器 + 手机算力的组合,能突破传统光变限制。其 4/3 英寸传感器面积是手机的 4 倍,配合 AI 实时优化,画质已经接近一些相机。
当然,这也只是开了一个好头,现阶段不管是小米还是 vivo 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外接镜头不易携带的问题,后续会如何优化,就是厂商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当下双长焦方案确实适合影像旗舰,但其带来的体积和成本问题无法被忽视,小雷也并非「唱衰」双长焦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手机影像的未来一定是不断地做减法,手机影像仍然在不断进步与摸索,且这条道路不会再只局限于单纯堆料或做算法。
手机摄影的终极目标,不是复刻专业相机,而是重塑影像民主化。 当技术回归用户真实需求,当硬件与算法找到平衡点,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包容的时代:小白用户随手拍出大片,专业玩家自由拓展极限。因此双长焦镜头「倒退」成单长焦镜头的调整,实则为下一次影像飞跃而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