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将力争基本消除劣Ⅴ类河道,今年初公布的最后 3630 条段 " 顽固 " 的劣Ⅴ类河道现状如何?曾经水质不稳定的症结究竟在哪?又该如何攻克?
雨污混接是最大障碍
过去,家住钦州路的张老伯对小区旁的蒲汇塘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河面宽阔,沿着散步心情舒畅,恨的是河道水质不稳定,一遇到下雨天或上游泵站放江,河水便容易黑臭。
今年的蒲汇塘倒有点让老张刮目相看:徐汇区河长办的数据显示,该河道今年前 10 个月有 8 个月的水质稳定在Ⅴ类及以上水平。
以判断水质主要指标之一的氨氮来说,2018 年蒲汇塘的氨氮平均浓度为 3.71 毫克 / 升,想够到Ⅴ类水相关水准(氨氮浓度不超过 2 毫克 / 升)都够呛;今年 11 月,这一指标却已优化至 0.94 毫克 / 升,甚至达到了Ⅲ类水的相关水准(氨氮浓度不超过 1 毫克 / 升)。
尤其是泵站问题,作为徐汇区最大的内河之一,蒲汇塘沿线有五大泵站放江排口,可谓 " 逢雨即黑 ",一遇强降水,排水管道中的沉积污泥、垃圾便冲入河中。
上海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处处长马维忠坦言,随着多轮河道整治的开展,上海影响河道水质的其他面源污染基本已经治理完毕,可以说目前雨污混接是上海河道跨过劣Ⅴ类这关的最大障碍。
上海水务部门 2018 年 4 月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上海雨污混接情况比较严重,已排查出的雨污混接点超过 1.3 万个,尚有 6000 多个未完成改造。导致雨污混接的主体主要有五类:市政项目、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沿街商户和其他,比如露天洗车、临时大排档违法倾倒等。
" 附加动作 " 消除居民担忧
在排水源头,把雨水和污水分开不就好了?雨污混接问题看似很好解决,实则不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涉及面广、混接改造资金难落实等。
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的车子港,这个月刚刚摘掉劣Ⅴ类的 " 帽子 "。
" 花了大量时间在沟通上。" 浦东新区河长办治污负责人孔炜表示,车子港的主要污染源就是沿岸 60 多户居民直排的生活污水,平均一天超过 3 万升。要截污纳管,把居民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就要在村民家院子里 " 动土 "。
可一些村民家刚装修完,新铺的地砖、草坪怎么办?施工期间,家里的台盆、马桶还能不能用了?
摸清村民诉求,精细化的施工方案便马上跟进。
通过环环相扣,即使涉及破墙的复杂工程,工程队最多两天必须拿下;普通的排污管入户施工,场地有条件的就让管道从地下走,不破坏地面,等到一切就绪,再关停老的直排管道,接上新管,基本做到半天内 " 无缝衔接 ",把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蒲汇塘沿线 454 个雨污混接点的改造,徐汇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在钦州路 785 弄,老旧的墙面粉刷一新、楼道内的扶手重新换了一遍……当居民沉浸在社区焕然一新的喜悦中时,雨污混接改造工程随之而来,施工方承诺完工后将小区路面也翻新一下,重新画好停车位,这些温馨的 " 附加动作 " 消除了居民对施工工期长、扰民等问题的担忧。
今年 11 月初,随着工程的告一段落,每天四五十吨的生活污水不再从小区排入蒲汇塘,钦州路 785 弄的居民得到了一个更大的实惠:除了个别大雨天市政泵站放江以外,蒲汇塘大多时间都不再黑臭,居民多了一个可以闲庭信步的河景 " 后花园 ",有人甚至在河里钓到了鲫鱼、鲤鱼,开心地在街坊邻居微信群里晒起了照片。
上游的雨污混排污染源可以通过截污纳管等工程逐步阻断,但客观上,要阻止所有混排现象,尚需时日;一些新出现的雨污混排问题,是动态发展的,还需要监管部门不断排摸去发现,进而根除。所以作为雨污混排污染源与河道之间的 " 防线 ",老旧泵站的改造仍有相当大的必要。
最理想的方式,还是在源头阻断雨污混接现象,否则泵站再如何改造,也是治标不治本。如果上游雨污混排污染源得不到根治,退而求其次的理想改造方式,是在有必要的雨水排水系统里加一套去污设施,将雨污混排水 " 净化 " 到类似雨水的程度。
但既有的老旧泵站,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的,大多属于 " 螺狮壳里做道场 ",改造的一大难点就是没有空间去添置污染处置设施。
地上没有空间,就向空中借。
在居民投诉较多的龙华泵站放江口,一种全新的 " 空中生态廊道 " 配套系统已经投入试点。放江口外隔离区内的放江尾水被水泵不断抽送至空中的生态廊道,由上而下,通过生态廊道内复合人工湿地的层层过滤,去除部分污染物,大幅减少对河道水质的冲击。
同时,花叶美人蕉、梭鱼草、西伯利亚鸢尾及旱伞草等开花植物组成的河上架空湿地,还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徐汇区的康健排水系统通过科技赋能,让管道内的底泥清掏从过去的相对盲目变成了有的放矢。
管理部门在该系统沿线的近百个点位加装了污染物监测设备,可通过实时监测到的甲烷浓度,来推测管道内的底泥量是否达到需要清掏的程度,通过精准高效的作业,减少管道内的污染物堆积,进而减少对河道的污染。
这些监测设备还能够监控氨氮、总磷、pH 值等水污染指标,让管理部门主动干预、控制泵站放江污染有了依据。据悉,该项技术还是首次在上海的排水系统中应用。
栏目主编:张奕 本文作者:陈玺撼 题图来源:徐汇区水务局
文中图片来源:受访者、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