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刘雯雯的模样,你怎么也想不到她是吹唢呐的。唢呐这件乐器,总和红白喜事沾边,让人觉得有点 " 土 "。但刘雯雯担任独奏的唢呐协奏曲《麒麟颂》排练时,连上海爱乐乐团驻团指挥张亮也被 " 圈粉 ":原来唢呐可以吹成这样!
小时候,刘雯雯自己也嫌弃过唢呐,一心想成为舞蹈演员。然而她生在一个唢呐世家,母亲这边传了 12 代,父亲那边传了 7 代。落在她头上,逃也逃不掉。然而渐渐长大,她与唢呐日久生情。她曾和谭盾指挥的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一曲《百鸟朝凤》听得外国观众目瞪口呆。而这次演绎的唢呐协奏曲《麒麟颂》,是刘雯雯特别委约青年作曲家孔志轩创作的,融入了她家乡山东的琵琶传统,同时又很当代。
这些年,大众对唢呐的认识渐渐改变,唢呐和电音、和摇滚乐合作,让这件乐器变得越来越潮。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习这件乐器。同样具备 " 摇滚性 " 的,还有琵琶这件民族乐器。青年琵琶演奏家韩妍说:" 琵琶泰斗刘德海先生上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海外演出,一把琵琶演《十面埋伏》,气势不输整个交响乐团。琵琶的扫弦,在外国观众看来很摇滚,能发出一种金属之声,如同战场上兵刃相接。"
韩妍在这场音乐会上演的是赵季平的《第二琵琶协奏曲》,不像《十面埋伏》一般激烈,而像用音符描绘一幅江南水墨画,里面融入了苏州评弹吴侬软语的风格。琵琶演奏技巧繁多,对手指机能要求极高。随着钻研越来越深入,韩妍常常发出感叹:民乐真的魅力无穷!
青年中阮演奏家张碧云同样醉心钻研,她成了中国攻读中阮博士的第一人,一边学习一边教书,教学相长。她在音乐会上演了一曲陈牧声的《玉石之路随想》。这些年赴世界各地演出,张碧云发现,越来越多外国观众和同行正在表现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 世界越来越渴望听见中国的声音。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一定会让民族音乐传得更远。" 张碧云说。在她看来,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创新则为民乐注入新的活力。
青年二胡演奏家陆轶文演绎的是王丹红的二胡协奏曲《我的祖国》。这位囊括国内多个二胡比赛大奖的青年演奏家,希望改变观众对二胡的 " 刻板印象 "。" 大家听得最多的是《二泉映月》《江河水》,这两部作品都很悲苦。其实,二胡可以演绎各种各样的旋律、各种各样的情绪。"
陆轶文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对二胡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把民乐视作 " 国风 "" 国潮 ",在 B 站上传小视频,用二胡拉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玩得不亦乐乎。" 谁说音乐学院一定要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在这个时代,二胡需要更多的打开方式。"
"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刘红说," 四位‘ 90 后’青年教师是在各大音乐赛事的摘金夺银者,是民乐系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 刘红细数历史:1932 年,21 岁的陆修棠就创作出二胡传世之作《怀乡行》。1933 年,24 岁的卫仲乐用一曲琵琶独奏《淮阴平楚》(即《十面埋伏》)艺惊四座。1963 年,刚满 17 岁的闵惠芬面带青涩,身手非凡,用一曲《病中吟》征服观众和评委,在第四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全国二胡比赛中获得大赛第一名。" 正是一代代的年轻人,让古老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创新,始终保持年轻。"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吴桐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说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四位 "90 后 " 青年教师登台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